The nastiest cases in our game are very often the simplest.
最麻烦的案子,有时常常是最简单的。
——Roderick Alleyn
读本书之前,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会是一本不错的Marsh小说。作者又一次用了她所熟悉的剧院、戏剧以及复杂的演员关系作为背景。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在一个初到伦敦的年轻女子Martyn Tarne的视角中开场。Martyn Tarne是一名来自新西兰的戏剧演员,在澳大利亚,她曾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她来到伦敦这座大城市里,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更大的成功。
然而,一切并不如意,一到伦敦,她的钱包就被人偷走了,几乎没有人能够帮助她。她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只为在剧院中找到一份象样的工作。一家又一家的剧院拒绝了她的求职,直到一个阴郁的下午,她来到了Vulcan剧院。剧团并不需要招人,看起来这又是一次失败。天空下起下雨,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Martyn不得不在剧院的大厅里蜷缩着身子躲雨。
于是,Martyn开始了她的浪漫经历,她意外地得到了一份临时的工作——剧团女一号的专职服装师。惊喜之余,Martyn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她发现这个规模并不大的小剧团中,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让她更想不到的是,她所得到的还不只是一份服装师的工作那么简单,当新剧开幕时,一份好运正等待着她。然而,可怕的谋杀也接踵而来⋯⋯
《开幕之夜》是Ngaio Marsh的第16部长篇小说,在美国出版时,其书名改成了《Vulcan之夜》(Night At The Vulcan)。平心而论,不知是美国读者比较俗气,还是出版商比较没水准,我总是不喜欢美国书名。(JDC的书也是如此,除了一个《三口棺材》,美国版的比较make sense)原书名其实是一语双关,即暗示了一起喜剧(Martyn的成功),也暗示了一起悲剧(谋杀),有一种“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感慨。
先说说故事本身。Ngaio Marsh的小说一般都会花费大量篇幅于凶案发生之前,她在写作中,不仅仅是聚焦于谋杀这一个点,而且将重点放在谋杀前后的一条线,以及与这条线相关人物的形形***、让人有些眼花缭乱的生活状况,即整个面上。读者的收获,就不只是读到简单的谋杀案以及推理探案的复杂过程,也不只是苦于思考凶手的身份、手法和动机了。
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小说一共有十一章,谋杀案居然在第六章才发生,用于描写调查过程的章节只有五章,还不及全书的一半。有趣的是,作为推理小说爱好者的我,在阅读过程却并不会有一点枯燥之感,作者高超的驾驭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能力让人叹服。
一个有一点老套的故事,但是很投我的口味。作者的格局并不大,小人物的辛酸奋斗史,她只撷取小小的片段而已:不正面写失败与痛苦,而直接写成功与意外。作为剧作家的作者,明白怎样通过对比与反差来达到戏剧性的最佳效果,实写与虚写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工明确,应用得恰到好处。循着女孩Martyn的心路历程的不断发展,剧团里的人物一个个变得鲜活,小说情节也不断通向高潮,我在阅读到中间时,竟已几乎忘却这是一部推理小说,下面可能还会死人,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Martyn以及剧团中其他小人物的命运中去了。
作者这样的安排,其实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留下一个不知何时会揭晓的悬念(不像普通推理小说的悬念,读者都知道会在书末揭晓),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去猜测答案。这个悬念,就是谁会被杀?
说起来这也是一种形式的反向思维。一本推理小说,有人关注凶手是谁(AC),有人关注凶手是如何做到的(JDC),有人关注某条线索的真实含义(EQ),有人则关注凶手为什么要痛下杀手。而我们的大剧作家却更喜欢在一开场就抛出一个悬念:凶手会杀谁;然后才来解答为什么杀和是谁杀的问题。
于是涉及到了下一个难题,即出场的Alleyn探长致力于回答的问题。在戏剧首映的剧幕间歇,男一号煤气中毒死于自己的房间,而在几分钟前,有人还跟他打过招呼。这么一起悲剧事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作者在这里请出了可爱的Alleyn探长,并再次向读者卖一关子:Alleyn根据现场的情况,就可以断言,死者是他杀,而非自杀。
我们好奇的是,探长大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以上的两个问题,就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两个值得读者不断思考的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成了我体会阅读乐趣的过程。用一句话概括,本书是出色的故事、丰富的角色,加上有趣的难题,推理性一般,我给80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36:1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