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玩过一个养成类游戏《明星志愿》,就是扮演经纪人把普通人培养成明星,然后让她唱歌演戏拍写真集,通关之后我发现这原来是个十分健康的游戏,不禁庆幸娱乐之余自己的思想也没有变坏。其中有一个事件是这样描述的:由于她大而化之的性格,让她损失了XX点魅力。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大而化之”这个成语,后来我发现,大而化之不仅会损失魅力,还会损失金钱。
无论对工作、生活还是金钱,只要不踩到我的底线,我都觉得没有关系啦。我的底线超低,可以说已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发挥到了极致,过犹不及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当然你可以说成淡泊,但实际上是一种呆滞,就像燃点超高的物质,不管周围如何煽风点火,都难以燃烧激情。我不喜欢这种状态,所以我和小咪一样也羡慕在生活中仗义执言的人。当然,这只是指处事的底线,而在人性的底线上,中国至少有七千万人比我低。
最近刚好看了《自杀俱乐部》,里面说,自杀并非是因为痛恨生活,而是因为热爱生活,因为他们无法忍受生活被搞得一团糟。我觉得这很有道理,像我就不会去自杀,因为我并不热爱生活,当然也不痛恨,生活对我来说是一个没有任何感***彩的中性词。而我老是觉得时刻对生活想入非非的人是别有用心的,可能是掩饰或炫耀之类的。
回到正题,《自杀俱乐部》是本很有趣的书。它的主题不是励志,甚至没什么主题。活得乱七八糟、自杀又未遂的双重失败者们,自杀过后生活依然没有多大起色,出现的一些变化就是开始直面过去的林林种种。各个角色都很生动,举重若轻的幽默比比皆是,没有一点凄风苦雨,读起来非常舒服,尤其是直爽任性的洁丝的每次出场都让人期待。而这本书的唯一问题就是翻译,本想做掉他,但译者张坤马上摆低姿态装鹌鹑,只好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在译后记中说,霍恩比的原文无可挑剔,如果哪里口吻不对,一定是他没把细处处理好。其实译的不好不是因为细节,而是口音。
整本书都变成了京味小说,三个英国人和一个美国人都操着满口地道的京腔,那感觉就是穿马褂的郭德纲在唱britpop,听起来就跟下水道人鱼一样恶心。甭、得、丫头、接个茬……这些杀伤力十足的词语将原文字风味刺得千疮百孔,原本流畅的叙述总会被莫名的打断,风趣诙谐的对话都变得味如嚼蜡,简直比无儿处儿不儿卷儿舌儿的译制片还要过分。虽然英文识字不多,但我也只能在笑点处想象英语的场景,这才恢复了一点神采。
如果这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文化过于强势导致译者的无意识行为,那我无话可说。如果你是创作者,那随便你去日月换新天,但作为一个翻译,一定要尊重原著,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就算做不到英伦味,直接翻译成普通话就行了,除非你旗帜鲜明的只针对特定读者,否则别自作聪明的再度风格化。用阿扁儿媳的话来说就是:太超过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34:0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