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朗读者《罪恶,是一头潜伏的野兽》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32:48
  • 57

即使爱情不会因任何外在的原因而被质疑、否定,从而失却自身的意义。我们还是无法对《朗读者》所展现的具体的历史语境视而不见:纳粹极权统治给战后的德国人(包括年轻一代)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烙印。

因为与纳粹极权统治的罪行有关,《朗读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更为严肃、深刻而又沉重的主题——如何看待人们在纳粹期间所犯的罪行?该如何对这种罪行谴责?又该如何同这种罪行进行清算?

我们对汉娜和米夏的生死绝恋的偏好并不能掩盖这样的事实:汉娜是有罪的。在形而上的语境中,当我们说一个人犯有罪恶时,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也是一种无法消除的阴影,忏悔本身并不能祛除这种罪恶。

故,因某种罪恶行为,人注定要在不堪重负中生活。但这有个前提:即人的内心是自由的——既未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罪恶且受到了良心上的谴责。

有人认为汉娜自始至终都没有觉着自己是有罪的,我不认同这一说法。结合汉娜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及法庭审理中的种种迹象,我们可以看出,汉娜从来都没有在心安理得的生活,负罪的阴影一直缠绕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即使是在那段美妙的恋情中,汉娜也总是有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欲言又止等稍显神经质的不安表现。

可汉娜又确实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惑与不解。这也是事实。

与其说法庭的审判是对汉娜罪行的揭露,还不如说那是汉娜表达自身最为真实的想法的一个平台和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接受法庭的审判之前,汉娜已不止一次的受到了道德法庭的审问。她诚然是有罪的,可她又难以理清问题的症结和各种情感的纠结。

也许在她看来,她的疑惑是出于她的无知:因为她是一个文盲,她也就有一种天然的自卑感;但同时,对这一事实的隐瞒又是她获得自身尊严的唯一途径。在这种意义上,她对朗读的癖好似乎可以理解为:努力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诉求以及一种求得心理平衡的方式。而与米夏的那段恋情,无疑是最为真实的汉娜的写照,但同时也是汉娜压抑情感的一次释放,虽然她终归无法释然。

她的疑惑和拷问没有人能够回答,米夏回答不了,法官回答不了,甚至那个时代也回答不了。她注定要在那种看得见、听得出的深深忏悔、大惑不解和孤立无援中度过余生,没有人能帮得了她。最终,她以有尊严的姿态回应了罪恶和寻得了理解——死亡,并以此为苟活者哀悼。

作者还通过法庭审理这一特定场景,展现了问题的多种面相。

一是法律条文在解决重大社会道德问题时的束手无策和苍白无力。汉娜那句“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呢”的反问,法官无言以对,全场一片寂然。对此,作者写道:“她对于前因后果,她对于游戏规则,一概都毫无感觉;她对于自己或别人的表达方式也漫不经心。她根本不晓得,正是以这种或那种表达方式作为依据,决定着有罪或无罪,判刑或释放。”

实际上,在对纳粹罪行进行反思时,这本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法律实证主义者的眼中,纳粹发布的是有效力的法律。借助于现代技术和理性方法,集中营就成了现代工厂的一种延伸。原材料是犹太人,产品是死亡。整个过程俨然是一流水线作业,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大屠杀的悲剧就不会上演。可每个参与者也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他囿于具体的小范围场景,无法在更大的视域和更高的层次洞穿整体。

在这种意义上,大屠杀只是一个劳动分工使人异化、扭曲和处于割裂状态的注脚。即使现代化的管理和机械化的操作既不是大屠杀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但无疑,这种合法化的表象和规整的流程为屠犹扫除了一切有形或无形的障碍,使一切显得顺理成章。

不知不觉间,实在法本身使违背人类道德底线的罪恶得以彰显,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保驾护航,充当了极权政治统治的工具。这即使不算是一种讽刺,也当是一种嘲弄,但更是一种警示:没有政治上的自由、个体人格的独立以及强有力的社会控制与之相抗衡,单单依靠法律并不能羁束权力的滥用,也不能防范集权统治的出现。

二是无处不在的冷漠和麻木令人不寒而栗。起先,法官、检察官、证人、旁听者一个个精神抖擞,兴致勃勃,他们满怀期待地投入或观望这起案件。他们要看清罪犯丑恶的嘴脸,他们要维护法律的尊严,他们要主持社会的正义。可随着冗长、繁琐、枯燥的法律程序的进行,每个人都又回到了常态。法官不再考虑那些宏大的道德叙事,而只是想着让案件早日审结;检察官也不再觉着自己是同邪恶做殊死斗争的勇士,起诉倒像是例行公事;听众也早已失却了主动和激情,唯一对他们有吸引力的是判决结果,就像以往的每一起案件一样。

在庭审中,“肥母鸡”的冷漠、恶毒和***更是让人感到无以名状的恐怖。为求自保,她将那次教堂失火的罪行一股脑儿推到了汉娜身上,其他被告更是昧着良心一致附和。通往奥斯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不就是仇恨,为之铺路的不就是冷漠吗?这种对他人的遭遇不闻不问,甚至是落井下石、穷追猛打的行为,不是毫不逊色于纳粹的种种行径吗?

另外,对纳粹罪行的清算和反思本身,作者又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在法庭审理中,最有力的证据是母女俩的日记,但它是如此的模糊朦胧,陌生遥远,无法让人认同,不能叫人同情。于是,作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仅仅惩罚少数几个人,既不能使人看清历史的真相,也不能使人远离罪恶,而只会让人们继续在惊愕、耻辱和负罪当中沉默下去,难道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结语】我们应铭记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灾难。对于个体,只有拒绝遗忘灾难,才能不失尊严的向死而生或者向生而死。对于国家,只有拒绝遗忘灾难,才能避免上演一幕幕令人痛心、恐惧的历史悲剧。

可如果遗忘历史将是人类的宿命,有谁能够保证纳粹统治不会卷土重来?因为纳粹意识并不遥远,它就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