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灿烂千阳《希望萌芽的地方》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30:39
  • 66

第一次写书评,别抨击得太厉害就好~TAT

==========================================

《灿烂千阳》是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后又一本以阿富汗为写作背景的长篇小说。相较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无论是在写作技巧、情节铺陈等方面都较前作成熟,因此获得的评价更高。

卡勒德•胡塞尼出生在一个蒙承苦难的国度,阿富汗。那片浴血的土地,在历史的夹缝中苦苦等待着涅槃重生。我知道,那是一个旁人无法理解的世界,但我却可以通过这本书模模糊糊地接触到她的影子,她的历史与眼泪,并为之动容。长久以来,以阿富汗为题材的小说实在是凤毛麟角,一来是它的政治敏感性,二来很少人深入地关注那片长期经受兵燹的土地。在这一点上,我感谢胡塞尼没有回避。正如他所说的:“我很想知道,生命已将她们(指阿富汗的妇女)带往何处?她们会有怎样的梦想、希望与渴望?”

故事的主角是两名截然不同的两名女性,玛丽雅姆和莱拉。

玛丽雅姆的故事是从那间小泥屋开始的。她是赫拉特富人扎里勒的私生女,是一个“不被法律承认的人,永远不能合法地享受其他人拥有的东西”。所以她不能上学求学,不能和最崇拜的父亲一起生活,不能……太多的不能与不公。她的父亲和母亲一直都在向她灌输同一件事的不同版本,乖僻的母亲告诉玛丽雅姆她不过是被抛弃的“哈拉米”,她却相信每周定时来探望她的父亲是爱她的。而真相是不存在的,他们三人都用各自的目光去度量着对方。扎里勒的爱是愧疚,娜娜的爱是隐忍,玛丽雅姆的爱则是无知。

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就结束了。母亲自杀后,父亲也仿佛成了陌路人,她被迫嫁给了比她年长三十年的喀布尔鞋匠拉希德,一个暴虐凶暴的男人。拉希德的骨子里是看不起她的,他拒绝和她同房,并随意地对她施暴,不止是因为她不能为他生育一个男孩,更多的,是对于她“哈拉米”这个身份的鄙视。玛丽雅姆的命运是很多阿富汗妇女的缩影: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没有尊严,沉默地打理家务,忍受丈夫的虐打,被当做生子工具。她选择了忍耐与冷漠,很多时候,人生不是完全没有指望,只是我们选择了放弃与埋藏,只是我们认为不被人需要与爱。玛丽雅姆到最后放弃了相信希望,对她来说,比战争更可怕的,是面前这个扼杀了她一生的拉希德。

可是她始终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的眼中有着某着东西,那是藏在她灵魂深处的品质,那是拉希德或者塔利班都将无法将之摧毁的信念。最终,她拯救了莱拉,得到了灵魂的解放。她把希望寄托给莱拉,她把幸福的希望交给了莱拉。两个原本应该水火不容的女人达成了爱的谅解。

莱拉拥有幸福的童年,心爱的青梅竹马塔里克,以及两个亲密的好友。但战争把这一切都摧毁了,我们无法估量是得到后再失去心痛还是原本就什么都没有可悲,总之,莱拉和玛丽雅姆,都是被时代与文化双重压榨下的女性。一场骗局把莱拉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她和玛丽雅姆一样被迫嫁给了拉希德,她所接受的开明的家庭教育彷佛一下子变得毫无意义,在拉希德的眼里女人只是一件工具,学识也好智慧也好,都只是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他是塔利班的意志在妇女身上的最好的捍卫者,他用布卡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操纵着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命运”。

可是莱拉不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她试图出逃——带着玛丽雅姆和孩子们——可是失败了。关于她出逃的失败,我认为这是在阿富汗这个大的文化背景导致的,在阿富汗,女性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外出必须穿着布卡,必须有男性的陪伴。作为一个女人,莱拉她即使有勇气反抗拉希德,也没能力反抗这个病态的充满战火的社会。所以后来她选择了屈服。从这一点看,玛丽雅姆虽然很早以前就选择了屈服与埋藏,可是她与莱拉不同,她本也以为自己是没什么欲望的人,岁月的煎熬早就把她浸淫成逆来顺受的人,可是后来了结了拉希德的是她,不是莱拉。玛丽雅姆的内心有着强烈的渴望,她希望自己能拥有被爱的资格,而不是不被任何人需要的哈拉米,莱拉和阿兹沙认同了她,她可以下定决心用自己的性命来捍卫她们的幸福。

她本可以选择逃走,在这个战乱的时代,不会有人深究这件事。和莱拉一家一起,我相信她可以得到等待了几十年的幸福,可是到最后她还是这么善良,她为自己夺走了察尔迈伊的父亲而感到愧疚,毕竟,再十恶不赦的人,还是拥有被爱的权利的。所以这个一生都在听从别人命令的人,选择了最后一次听从别人的命令,从容走上了刑台,从此,玛丽雅姆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但依然不会有人忘记这么一位深受磨难却依然可敬的女性。

故事的结局是莱拉返回喀布尔,她没有丢下她的故国,尽管它实在带给她太多的苦难。有的书评认为这里是全书唯一的败笔,一个从阿富汗逃走的难民不会再度返回。但笔者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就正如塔里克所说的,也许当这场战争结束的时候,那儿会有一丝那么多年来第一次出现的希望。

也许所谓的“希望”不过是出现在毁灭之后的东西罢了。战争把阿富汗摧毁,然后又会重建,那样必定会把它之前已经毁坏的东西彻底消灭掉,那些束缚着妇女的、小孩、男人的东西。阿富汗将得到改造,它将会需要更多开明的力量,莱拉就是其中之一。莱拉的父亲说过,当这场战争结束的时候,阿富汗将会需要你。她回去后当起了教师。为阿富汗的重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她返回阿富汗看到了军阀依然存在的事实,感到痛心。这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一个警醒:“和平”虽然已经到来,可是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如果不好好珍惜,人们的幸福将会再度毁于兵燹。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翻译的问题,虽笔者无幸拜读英语原著,语法的问题无法给予太多的评论。可是总体感觉,翻译得不够流畅,某些句子略欠通顺与流畅,比如第四页“喜欢告诉玛丽雅姆说赫拉特”这句,个人认为欠斟酌,若改为“喜欢告诉玛丽雅姆关于赫拉特的事情”。还有就是粤语方言的问题,文章有几处出现了这种表达错误,稍微影响阅读效果。如第十五页的“对他们黑口黑面”这句,等等。当然,译者把《灿烂千阳》情感描写的细腻之处翻译得相当贴合,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当阿富汗的战争真正结束的时候,希望的种子一定会洒向那片土地。到那时,名为晚香玉的花,一定会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