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所谜案》在一定程度上好像那些看起来玄之又玄的表演心灵感应戏法的魔术师一样,是一个在没有揭破西洋镜之前让人觉得很神,揭破西洋镜之后让人觉得很烂很可笑的诡计。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它却又是一个很“洞悉人性”(阿婆最喜欢的词组)的案例,起码从心理学的层面上看,人的心理盲区效应实在是可以推翻很多物理上颠扑不破的定理的。于是,《寓所谜案》其实也是可以被归入密室杀人模式的,只不过故事里的凶手挑战的是大家的心理密室--在这样的类型故事里,凶手往往会使用替身使自己“死亡”,或者类似《寓所》中的方法,其目的便是挑战大家的思维惯性,几乎每个人都相信“一个人无法两次被害”、“一个被证明了无罪的人肯定无罪”、“被害者不可能是凶手”以及“一个在故事开头就跳出来认罪且破绽百出的自首者一定不是凶手”等类似的“合理性推断”,于是心理密室便在人们的想当然中油然而生了。
以上是《寓所》值得褒奖的地方,在技巧上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但是可惜的是,在情节布局上却会获得与其褒奖一样程度的诟病,我指的当然是它的篇幅,我相信在读者中,除了那些某位大家的忠实拥趸(比如我阅读老金再冗长的作品也会觉得乐趣无穷,但是我不会向别人推荐,因为我知道这只是我的一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态而已),其他大多数读者在阅读时,都会有一个心理上的承受时间,对于推理小说更是如此,一本推理小说可以耐心的开卷、人物登场、罪案发生、证词、演绎法,一直到最后的揭破谜底,但是读者的承受度则是需要一本推理小说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前进发展,该揭破凶手的时候就要揭破凶手,该嘎然而止的时候就要结束--这个道理就和等红灯一样,作者需要随时和读者互动,甚至随时亮一下红灯让读者停下来--既需要留出些时间让读者自己琢磨分析,也需要让作者自己卖弄一下学问,但是如果当读者已经掌握了大多数线索,包括太多太多的背景资料和“人性记录”之后,在心理上已经到了急切等待谜底的时候,作者却依旧意犹未尽地东拉一点,西扯一点,考虑的还是怎样塑造人物的性格,或者是更多的无意义重复调查的话,恐怕就会像等红灯太久的路人就会闯红灯一样,超越了心理承受时间的读者就会飞书,哪怕故事的最后作者设计的诡计再巧妙,也淹没再情绪失控的读者的怨气中。如果《寓所》能够把篇幅减少到如今的一半,恐怕早就成了推理经典,而不是现在混迹再一大堆我认为“还行”的书山里。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29:1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