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在何种情况下,怎么就把这俩编在一本里?
第一个特别难看,从开始就在担心它该有个什么结尾,怎么收拾,怎么能不难看呢?
到第四幕才好看一点点,盼望结尾,随便怎么结,赶紧结了好了。
而且,就照这样看来,又为什么要给他诺奖呢?因为,1903年,有以工人为世界希望的社会思潮吗?以为这个剧指引了人类方向吗?那就不是文学该奖励的了。不应该以为文学作品需要从意义角度考虑价值吧。
花絮,前面的获奖别人致辞:
(说这个作者)……11岁到莫尔德上学时,功课平平,不过我们用这一点来衡量大作家是不对的,……17岁那年,他到奥斯陆去考大学,考了三年才通过。
有一点联想。前天看了南京南京,从导演来说,觉得不如寻枪。从题材来说,比秦汉那一版和别的都好,好很多。
并且我觉得这个电影有意义还占了一点天时,在这个危机的时候,要推到世界比如国际上的什么奖什么的,他们会为了中国的感情而牺牲日本的声音,给这个电影很多奖的,因为世界经济的希望在中国。
当然从尊严上讲我们也可以认为得奖的原因不只这一点。
第二个很好看,好看的东西就是不希望它结尾,或者结尾不结尾都无所谓不指着结尾好看。
为什么我这么经常提到结尾呢?
1921年,是谁影响的作者呢。
关于从作品里跳出来的人物,后来就挺多的,苏菲的世界里的苏菲就是。看到最后,高中的时候,心紧紧成一团,真不愿意这个女孩不是真的,怎么可以这么残忍呢?
第二个牛在一点,只抓住一个***事件,就抓住所有人的情绪进行进行。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26:4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