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闲来无事,在开心网上整理我看过的书,随手写点书评。读得书太多了,在网络里添加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信手拣手边的书名往上放而已。
添加《城记》的时候,心里有些沉重。王军的书自是去年才看到的。关于梁陈的北京改造方案却是自幼就耳熟能详。我是骨子里面支持梁思成的,虽然那时还在读初中,只是知道这样的设计。去年看书中关于这个方案的详细规划和数据的时候,我就更加为方案没有实施而感到痛心。中学的时候就知道很多专家为拆北京的城墙,摊大饼式的建设北京而争论不休。文革破四旧拆北京的浪潮我当然不可能赶上。但是最近十多年,我却耳闻目睹着新的开发商对北京这座古城新的大肆破坏。
92,93年,初中的时候还没有一周休息2天。我喜欢在每个周六的下午,用半天休息时间,骑车到二环里的老城区漫无目的地穿胡同。手里《北京名胜古迹词典》就是我最好的参考。那时候,城里的胡同远远多于现在。骑行的时候总能在下一个陌生的小胡同里,突然和一座座式样别致的四合院,道观古庙邂逅。很多很多很多我见到的古老的建筑,那些在自古就在不同书上记载的,就这样后来被大规模成片成片拆掉了。
上上周去中航信做培训,车从金鱼胡同穿过。从台湾饭店门口路过的时候,我蓦地回想起饭店旧址曾经有个3层小楼。那曾经是一家当铺,在大门的两边的刻石上是一副对联,内容一看就是讲典当的。小楼存在的时候,我一念之差没有抄录下来。几个月后,小楼就已经不在了。而今原址上的台湾饭店也显现出了旧色。金鱼胡同的旧貌,可能真的只有在我的记忆中了。
懊悔的事情很多很多。记得还有一次,在西单一带,成片的胡同正在拆。我走进一处院落的废墟,看见了两个门板就跟废旧的建筑垃圾堆在一起。门板上刻着类似家训的对子,左右各四个字,类似仁义勤俭之类的话。当时看见特别喜欢,都已经抱到车上,后来怕回家被爸妈骂淘垃圾就又给扔了回去。
那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但是真的对北京的建筑文化和历史到了着迷的程度。《望长城》做为一个记录片反复热播了好几年,我一时冲动就给中央台写信,说北京的这些历史遗存在一天天减少,希望他们能拍个大型纪录片给记录下来。结果当然是石沉大海。高考的时候,我翻遍了所有的招生志愿,发现真正我充满兴趣的专业全中国只有一个:城市环境资源。可惜是在北京大学,我没有能力考取那里。
扯远了。看了《城记》之后,心里的沉重感是无法释怀的。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办法面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了,一个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古城正在日益变得和美国那些没有历史的城一样。北京,她的魂已经越来越淡了。
也曾看过另外一系列讲圆明园的文献。英国人和法国人是一把火烧掉的不假,但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自己对万园之园的破坏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火。
北京,在马可波罗笔下曾经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汗八里”之城啊。可是现在从某种角度看,反而连尼泊尔的小小的巴克坦普尔都无法相比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26:1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8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