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柳如是别传(全三册)《心比天高》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25:56
  • 49

读《柳如是别传》,照样的囫囵吞枣,先看个大概再说。陈寅恪用的还是撰写《论再生缘》的方式,从研究一个人的生平入手,逐步展示某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特色。他本人当然也非常赞赏柳如是,否则不会有如此热情研究她,所谓“不行此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虽是自谦,但肯定表达了著述研究首先还是出自个人兴趣。相反,抱着要干一番事业的心态或某种世俗目的来做学问,却没有个人喜好,是做不出学问的。

看他丝丝缕缕在文献中发掘有用资料,再重新整理为文,300多年前遥远的生活变得栩栩如生,而且最主要的是,因为言之有据,读者信任他。

对柳如是在47岁时自杀,后人有不少猜测和议论。《柳如是别传》只读了一小半,还没有时间读到陈的推测和结论,但是我肯定不相信什么殉夫殉国之说。自杀,是为人所迫,为生活所迫,大户人家逼死了自家人,脸面不知往哪里搁,所以才有一些托词。柳如是在24岁时嫁给60岁的钱谦益,虽然感情很好,但不可能没有遗憾,何况那并非她的初恋,爱情之外,肯定也是为了终身有靠的缘故。她出身妓女,也不存在为求得烈女名声殉夫这么一回事。

要说殉国,就更是无稽之谈。中国文人往往如此,自己不肯“为国捐躯”,却要别人相信他们的摇唇鼓舌起到了作用,能够使别人“深明大义”。文人当然不能说动大户人家小姐太太,因为那样一来,就令人怀疑他们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反而落下道德败坏的名声,剩下的可能被他们打动的就是能够自由交往的妓女了。于是我们看到了李香君,又扯上了柳如是。记得看电影《桃花扇》,某个文人对着河上往来的妓女船只酸酸地发议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情景就十分有趣。其实妓女有什么必要知道“亡国恨”?朝代更迭,往往是强大的取代腐朽的,旧朝如果好,就不至于灭亡;旧朝如果待妓女好,她们当初根本就不至于沦落风尘;既然已经处于社会最底层,在哪个朝代还不是一个样?

柳如是的经历也是如此:从小被卖入妓家做婢女(如果不发生别的变故,大了也是做妓女),十一、二岁就成为宰相(国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小妾(再读读什么“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等,就知道旧时的文人真不拿女人当人);后来又几乎惹来杀身之祸,被逐出宰相家,“流落人间”(“人间”这个词用得真好);十六岁时有过真正的爱情梦,却因遭到当地官员驱逐,葬送了爱情。她在24岁以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全赖钱谦益个人的保护,而非“国家”的恩赐,可见,旧朝并没有让她个人有什么特别值得怀念的地方,何况钱谦益自己还为新朝做过几天官,柳如是当然也就犯不着在亡国十几年之后再来“殉国”。

传说柳如是曾经劝钱谦益为明朝自杀,像模像样地准备两人同赴池水,而钱以“水太冷,改日再来”为理由,不肯自杀,最终不了了之。这真像廉价电视剧捏造出来的场景,但是以“水冷”为借口,倒的确有些像是钱的口吻,不过是世事洞穿之人哄劝一时心血来潮的女人而已。

再说说什么“抗清复明”这种口号。“抗清”固然与民族感情相关,但是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复明”有什么必要?所谓“复明”,不过是找个姓朱的人当皇帝,沐猴而冠,其他人自居有功,一人弄个官衔,老百姓日子照常。“朕即国家”,皇帝肯定这样认为,老百姓为什么要认为“皇帝就是国家”?清初当了官遭人痛骂,后来再当官为什么就可以,就不再是汉奸?200多年之后,同样的汉人,做了满族人手下的官员,如果抗击“帝国主义”,也全都成了民族英雄,前后标准不一致,岂不可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