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个好地方,隔段时间去逛逛,不时会发现惊喜。前几天,属于保罗.奥斯特的那个亘古不变的角落,奇迹般的多了一本《布鲁克林荒唐事》,内心着实雀跃了一下,万能的图书馆又满足了我一个小小的愿望。
阅读保罗.奥斯特的机缘,有着和他那些奇巧荒唐的故事相似的巧合,我一直相信有一种关于文字的鬼魂,把阅读变得惊心动魄。
对于久负盛名的书有着或多或少的抵触感,尤其是一个人的处女作,往往透支了之后的灵气,成为作者终其一生也无法超越的高度,无法卸掉的重量。《纽约三部曲》听说很久,纽约二字总是隐隐有些混乱和犯罪的意味,题目又不那么吸引人,便总是刻意回避。无数次在这本书前犹豫然后走开后,有一天大概出于聊胜于无的心态,翻开来,有人用铅笔在段落间做了注释,勾勒出埋伏在文字中的细节,充满溢美之词又显得神神叨叨。很好笑的借回来打算一探究竟,却扔在枕边草草翻了几页就没了读下去的动力,不是因为文字,大概关乎心情。一个月过去仓皇间想起,就带到课堂上打算下课去还,上课时百无聊赖翻出来消遣,那篇《上锁的房间》,那个范肖,读得心中郁结了一口气,闷闷作痛。吃饭的一会儿功夫,忍不住翻出来读下去。
如果没有看到那几行铅笔字,我大概会继续选择路过吧;如果就那样丢在枕边,上课不那么无聊,大概就那样没心没肺的还掉了吧,从此以后,保罗.奥斯特之于我,只是一次不甚愉快的阅读记忆,永远不会再去尝试着读他其他的东西了吧。机缘,爱上一本书,一种文字,一个作者,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心情,以及一个喜欢捉弄人的书的鬼魂。
大陆引进了他的九本书,《纽约三部曲》、《在地图结束的地方》、《神谕之夜》、《幻影书》、《月宫》、《布鲁克林荒唐事》、《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红色笔记本》、《密室中的旅行》。这也是我的阅读顺序,
之前图书馆只有《纽约三部曲》、《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后者读起来有些失望,然后图书馆出现了《神谕之夜》,里面有两张好看的书签,还书时我不道德的留下了,以纪念关于奥斯特的另一次奇遇,另一次鬼魂调弄的机缘。因为《在地图结束的地方》读起来并不怎样愉快,迟疑着没有去借《神谕之夜》,怕彻底的失望。中间穿插着读了一本名叫《马耳他之鹰》的经典侦探小说,却很不喜欢,薄薄一册读了很久都没有读完,唯一记得的情节不是主线而是闲聊时不足百字的小段子:一个男人遭遇一场意外,他逃生之后突然觉得之前的自己已死,从此彻底切断了过去,来到另一个城市,开始了另一段人生,当许多年后人们找到他,发现他做着相似的工作,娶了相似的妻子,过着相似的日子。《马耳他之鹰》里嘲笑说其实两段人生没有什么差别。我记住了这个故事,忘记了其他的东西。然后我为了那个书签(鄙视我吧)借回《神谕之夜》,读着读着,出了一身的冷汗。这本书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套这一层,一个作家一边进行着自己的人生,一边在一个蓝色的笔记本上虚构着他人的人生,而最核心的故事,就是取材自《马耳他之鹰》中这个小段子的。书中的作家想知道,这个男人究竟怎样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轨道,又怎样兜了一个圈,他把故事写在能激发他灵感的笔记本上,让故事自由生长,渐渐脱离了掌控,渐渐混淆了虚拟和现实。
读的时候感觉一个乳白色半透明的小鬼魂嘻嘻哈哈的跳跃在书页间对着我笑,似乎看到在我徘徊在图书馆的书架间时,几个小鬼魂拼命的扯呀扯把我扯到这两本书跟前。《神谕之夜》是很赞的一本书,瑞士钟表一样的精巧。
等啊等啊等不到图书馆引进奥斯特的其他作品,就去买了《幻影书》和《月宫》,同样很棒的两本,《布鲁克林荒唐事》还在阅读当中,《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刚刚买到,余下的并两本不着急去读。
我从未读懂过奥斯特,读懂的只是自己。奥斯特的书中技巧、隐喻、象征比比皆是,埋伏在字里行间,像复活节的彩蛋,又像打开盒子会忽然弹出的小丑。不,这样比喻并不恰当,奥斯特的书,没有这样的热闹欢腾,那些小小的机巧环环相扣,被发现时更像是心爱的马克杯手柄上细微的裂痕,有一天忽然断裂时的惆怅,更像是《荒野生存》里挂在河那边颜色绚烂的帽子,挂上去的时候,旁观者就隐隐感得是诀别。
然而那些什么什么主义的东西是我不能理解的,我只能浅薄的感受到书中渗透的一种苦痛,关于慢性孤独,关于自我放逐。那些荒诞的巧合与转折,生命的虚无和脆弱,某一个心有戚戚焉的句子,像交织的网,一点点把人缠绕诱捕,陷入奥斯特式的怅惘中无法自拔。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25:3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8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