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如彗星划过夜空另一个美国—— 评《近距离看美国》书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23:27
  • 78

美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它拥有何种异于我们的文明?美国的民主与自由是否真实存在?美国与好莱坞大片中的美国有何不同?……当一个刚高考完地朋友问我关于美国的一系列问题时,我给她推荐了一套书——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书系。

林达是两位作者合用的笔名,1990年代初,他们移居美国,开始和普通的美国人建立友谊,了解这个不同于寻常的国家。他们和国内朋友通信,不仅写日常的见闻和感受,也试图写出美国现象地制度渊源,写出大厦如何在常识常情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每个普通人的个人自由,为何竟可以是一个大国的立国之本。从1997年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陆续将他们的信函结集出版,是为《近距离看美国》书系:《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和《如彗星划过夜空》。作者透过日常生活及书报中的一些见闻,从制度根源上探讨了美国思维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并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了深入的剖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美国的窗口,把一个相对真实的美国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我看到的林达的第一本书。朴素的装帧难掩其思想的光辉。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作者对于当年轰动全美的“辛普森杀妻案”的讲述,作者用数篇的篇幅作了深入的解析。辛普森是美国著名的球星,他和妻子长期分居,两个人的住处距离较近。一天,有人发现了辛普森的妻子死于家中,于是报了警。警察赶到,经初步检测,怀疑为谋杀。又有邻居举报说,在辛妻死亡前后较近的一段时间曾发现辛普森地汽车停在附近。警方在辛普森家中发现了有疑似作案工具的物品,于是警方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指控辛普森犯下了谋杀罪。事情大致就是这样发生的,案情似乎很简单。照我们的惯常思维,辛普森的罪行是铁证如山,人证物证俱在,宣判其有罪是板上钉钉的事,只差辛普森“主动坦白,请求宽大处理了”。但事情似乎并非如此简单。这里牵扯到美国的立国思想与制度渊源。1787年5月各州派出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时,对于***的疑虑早已存在。彼时美国之***,确切地说只不过是13个州为了协调统一的方便而设立的办事机构,其松散程度比于今日之联合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当时很多“美国人”根本就没有美国这个概念,他们的祖国只是各州。因此,虽然1787年各州经过艰苦讨论协商达成建立一个美国***之时,其制度设计却处处充满了对***的防备,通过三权分立等一系列制度架构制衡各种权力,保护和尊重个人自由。话题回到本案上来,根据美国这一立国思想,联邦有责任和义务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不受侵犯。因此,当某一案件中公民站在被告席上时,他便天然的处于舆论和道义上的不公平的弱势地位。为了保障其公平,美国司法设计中便规定原告要准备充足的合法的证据以证明被告犯下了他所指控的罪责,而被告只要指出其中任意一条证据不实则整个指控无效。于是,当辛普森案开庭审理之时,对于证据的合法性便成了指控的第一个障碍。后来经过一年多的论辩和庭审,许多证人、证物不断出现,许多被否定,水到渠成的事发生了峰回路转。最后,根据司法制度的规定和美国宪法精神,陪审团一致认定辛普森无罪释放。这与许多人的预期大相径庭,但当记者采访始终关注此事的美国公民时,几乎所有的人一致表示:他们认为辛普森有罪,但法庭的判决是公正合理的。这就是美国人的自由法制观念。对于他们来说,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追求一个人人都能享有的自由生活,是比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比维护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比其他任何比输比赢的政治游戏更重要的多的永远的梦。为此,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或者说,他们宁可一个人犯罪而逃脱制裁,也不能使无辜之人蒙冤。美国人不需要包公,他们所追求的是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的公正的制度。

在其后的《总统是靠不住的》和《我也有一个梦想》中,林达将其对于美国民主自由的切身感受做了进一步的阐发。而到了最后一本《如彗星划过夜空》,林达首先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绘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作了分析。其次,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利,与当时的美国***行政当局抗衡的故事,凸现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从总体来看,《近距离看美国》书系在内容上涵盖广泛,作者借助一些著名案例、事件,将美国的各种制度、思想、风俗、社会现象娓娓道来,几乎包罗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使读者对美国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在语言上,书信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见所见而写,闻所闻而写,随性而起,随性而止,语言低调平实,却不乏幽默生动的描绘。如在《如彗星划过夜空》中,在表述13州建国成立联邦***需要面对的心理障碍时,林达借用中国作比,“难道我们不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成了‘联合国人’?这个问题你一定觉得听上去很奇怪。可是,这正是当年美国人的问题。他们甚至无法接受自己突然成了什么劳什子‘美国人’。”寥寥数语,形象又俏皮,原本难以理解的事件由于一个贴切的比喻而通透明了。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本来对美国史无甚兴趣,这或许源于对美国这个霸权主义大国的本能反感,但现在想来,应大半出于对美国的不了解。“误解比无知更可怕”,在阅读了林达的书后,我不仅找到了一种久违的阅读***,四本书一口气通读下来,更从中加深了自己对于民主、自由、平等这些普世价值观的认识。联想前些日子在山东大学天人讲坛听到的一系列讲座,如朱学勤先生在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演讲中提出的“民主在上,共和在下”的理念,或者王怡先生在其《加尔文主义与自由***》中阐发的宗教对于西方民主与自由的影响,让我认识到,诸如民主、自由这类大词背后承载的是许多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民主不是一个空想而是一种制度,一种思维方式,激进的民主会产生恶劣的后果……这些启迪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若说林书之不足,乃在于其叙事不够系统,许多讲述不过是随手拈来,对美国制度渊源之阐述往往分散于数本书中,若读者未能通读,便不能全面了解其思想全貌。

或许正如朱学勤先生所说,林达的书在知识界很难出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写的书教人如何写作——健康的书籍来自健康的写作,而健康的写作来自健康的生活。林达虽远居美国,但知识分子的秉性未变,身在自家炉火前写作,心却与中国的制度完善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联,让我们见识到另一个美国,有别于传统观念中的美国。这也许是我读林达最大的收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