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悲伤逆流成河《没必要这么悲伤吧》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23:16
  • 65

我很少看花边新闻,选择书也从不追新的,一切凭心情,走在图书馆的搁架中,信手抄到哪本算哪本,看这本书时,已是郭被炒得熟透了的时候了。好在我在网上看到标题也不点,所以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名字上,这对客观的去看一个作者是绝对有好处的,既然说他写的东西,就当他是个作者,而不当他是个“名人”。文章和人格有时是分开的,这话是不是林语堂说的我忘了。他的书,就看了这一本,也不知道先出过啥后出过啥,就这本书而论,能看出这人的确有些才情,没法拿一个大作家的标准要求他,他不是那一类人。就像你让贾平凹去写王朔的东西,也是难为人家。让王朔写郭敬明的东西,那是难为王朔了。既然我们可以去看《和空姐同居的日子》《杜拉拉升职记》,就不能看这本了?看这本比看其他闲书掉价吗?我不能怨人家这么想,凡事有因才有果,这事也许该郭自己负责。

还是说这本书吧,立意还不赖:一个不幸的人就像巨大的黑色漩涡,将周围想要帮她和爱她的人都吸进灾难的深渊和她一起毁灭,这是命运的诅咒,而非人为。

不过诗化的语言有点太多了,依我看,将其中百分之三十的精华留下,其余水词砍掉,效果会更好,写书的人都喜欢犯自我欣赏的毛病,总是不舍得丢弃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出彩的语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虽然有优秀的也有稍差的,但好赖都是自己生的哪个也不愿意扔,最后就成了啰里啰唆的堆砌。读到能够触动人心的句子,觉得这是他真的动脑子想了的话语其实是数得出数的那么几次。

另外,我们都曾经历了那个真诚而叛逆的时期,毕竟惨得如结尾那样一塌糊涂的是凤毛麟角,其实此书如果不那麽反腐吟唱悲伤啊悲伤,可能给人的悲凉感会更浓些,现在的感觉成了隔靴搔痒,不管他用了什么样的词汇去描述,就是不怎么到位。所谓大家风范的厚重感,还是欠缺了很多。轻飘而美丽的词藻再多也没有力量去直捣人心,所以会在看起来应该很悲伤的段落走神儿,这是作者掌握语言的功力不够造成的失败。且不论这样吟唱式的写文方式算不算非主流,但我老一边读一边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故事主人公的命不是这么惨的话,那青春的悲伤从何而来呢?郭似乎把脑子里能构想出来的所有悲情都加注到了一个人身上。书名似乎应叫《有一个人真不幸》,而其他所有人青春时代都曾在血液中流淌的淡淡的有些残酷意味的哀伤在哪呢?不是说一个人的悲情就肯定没有代表性了,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是由点及面、见微知著的反应普遍情感的,关键就在于你要表达的那个普遍性是什么,是一个人可以有多么不幸,还是一个人在青春中的哀叹可以多么凄凉和无奈,都是哀伤的基调,这两个不同的着眼点决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方向。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一些细节的描写,这些对于这一级别的作者来说,是有能力驾驭的,所以郭凭借自己的才情和敏锐的感受力,对于一些校园场景、小女生做作的姿态,学生心态还是可圈可点的,可惜根基薄弱,使这些细节仅仅成为细节,一盘散沙,起不到寄情于景、以景托情的精准作用。不知如果他不把人都写死,会不会不知道该怎么收尾?还是说他那不切实际的小愤青情绪认为必须要这样结尾?再说句装老成的话,都是过来人了,有必要对心理扭曲死钻牛角尖的那种不健康状态那么念念不忘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