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历史的倒影》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23:13
  • 73

这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游记。

首先是费劲。一本32开的书,内页纸质不错的,一般用的是75-85克双胶纸,此书内页起码有95克。因为厚,翻起来总像有一股韧劲跟你对着干——不禁让人想起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开篇提到的一本德文书的名字:《它拒绝被读》。

然后是费神。主题选择的是法国历史。在旅行的脚步中,穿梭时光般地,叙述在几百年的历史中所浮现的人物命运:诗人、贫民、华人劳工、思想家、革命家、将军、画家、帝王……令人唏嘘的沧海桑田,能让当下一段浅薄的空暇,慢慢变得与历史一样厚重。

出版的时候,很低调。就像作者边芹。看其文笔,我一直以为是“先生”,最近才得知是一位女士。关于她的资料寥寥无几,只知道是旅法作家,有几本翻译的作品,如今为香港《文汇报》专栏撰稿,没有再多了。到目前为止就只有这么一本自己的书。我是在图书批发市场某个书架上发现这本书的,一看就喜欢上它的语言,透着书海里少有的诚实,朴实。

她这样解释书名——司汤达说:“小说是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是镜子自然是既照到别人,也照到自己。并且主要还是照自己。所有反射出去的东西,最后都会回照回来的。也许我无须声明一下这批文字并非小说,人笔下的世界多多少少都离小说不远。这只是一面起中介作用的镜子,可以带着你在法国四处漫游。在地理的旅行上,有时间的旅行,时间的旅行之上,还有人文的旅行,人文的旅行之上,便是心灵的游荡。那是不需要签证的。

此书我买了四年,到最近才真正读出点味道。因为当中涉及许多自己不了解的历史知识。但边芹是耐心的,用尽可能详细的篇幅,娓娓道来。感觉它跟《瓦尔登湖》一样,需要一颗很静的心,一双专注的眼,才能随作者的思路走进去。

她一个人旅行着。虽说是游记,但我感觉她肯定是在法国定居多年,甚至说她是法国历史研究所的人员都不为过。那丰厚的历史认知背后,蕴藏着她对法国多深的情感!许多不为当今法国人所道的历史细节,她都一一放在心里,遇到特定的情景,历史的影像便在她笔下喷薄而出,人的命运与历史的命运纷纷扰扰地交织在数百年前,她居然都描绘得刻骨铭心,如同亲历。于是街道不是如今的街道,建筑也不是现在的建筑了,都印记着清晰得心寒的历史事件,而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浪漫情怀——“我看街景常常看不出浪漫,有时整条街只让我感到人的生存负担(《60年代的故事》)”。

然而身为中国人,她之于法国又是清醒的旁观者。更特殊的是,她在漫游法国历史的过程中,也保持着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清醒认知。对于这一点,她很有自知之明:像我这样的人,恐怕两头都不讨好,中国人不喜欢我,是因为我打碎了他们的梦;外国人不喜欢我,是因为我说出了真相。话说到这份上,似是有些绝了,但她知道该怎么办:“故事还是要讲下去。”书的封面有一幅小图:一座倒转并歪曲着的巴黎铁塔,我在这里终于明白了其意义:历史的倒影总是歪曲的,她就是一面把歪曲点找出来的镜子!

路在继续,我相信她的笔也没有停下来。我期待并寻找她的第二本书,一无所获。也许她所有要说的话,都已经说了;堆积在心里的情感,都在这里一览无遗。聪明如她,知道文字在这个时代是快速消费品,经不起浮世的朝秦暮楚。一本就够了,再多都是多余。

读完这本书,感觉好不容易,不是其他,而是读出了一种长途跋涉的累和之后的解脱。她的语言说不上简练,但很诚实,就是这种诚实,比浪漫轻松的旅行散记更能打动我。一个人处于一座城市之中,不仅仅是路过,驻足欣赏过而已。更深层次的旅行,在于寻找,不是寻找风景,而是寻找能够反照出自己的那一面镜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