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激荡三十年(上)《致敬与期待》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22:58
  • 339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高三暑期补习的某一个课间午后,同桌从学校的小卖部里挤出来,手中摇晃着新出的第五季,告诉我那是健力宝出的“新品种”时的情景。关于健力宝,除了它曾是我儿童时代风靡一时的碳酸饮料,除了让我自豪振奋的国足“健力宝小将”之外,就再无其他记忆,只是细想下来,在可口与百事早已不是稀罕物的今天,它的的确确已经消失很久了。这也正是《激荡三十年》带给我的冲击所在。巨人、三株、史玉柱、牟其中……这些当时家喻户晓叱咤一时的名字,给少儿时代的我们留下的记忆其实是似是而非又模糊暧昧的。

上了大学,听过老师口中九十年代初老头老太太搬着小凳在证券公司门口排队领号的奇事,也在课堂上做过牟其中那个惊天破地的易货贸易案例,却仍是无法得知,在那个年代,闸门初启、洪流直泻的中国大地上到底上演了多少事件,孕出了多少人物——以至于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仍在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我们驱赶向前。而这本书,正是替我补回了那段似有若无的记忆。

如同吴晓波在前言中所写,需要有人来完成这样一项工作。不仅仅是所谓改革三十年这样的历史关节点,无论哪一年哪一天,我们都需要这样诚恳勤勉的记录者和总结者;也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改革”、在“崛起”,更因为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尝试在国家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统一上取得成功。

在此,向吴晓波致敬,向所有孜孜耕耘的记录者们致敬。

当然,缺憾并不是没有。商界风云固然精彩跌宕、曲折繁复,然而历史毕竟不只是群英荟和故事汇。吴晓波是对的,他说这本书对于他的学术基础、创作技巧和方法论是一种考验。在我看来,这种考验确实发生了。书里那种将一切现实浪漫化的冲动太过露骨,容易令人审美疲劳,更容易让人陷入不合时宜的同情与悲壮之中。也许这是现实的一种必然,这个国家在做实验的同时,它所有的参与者、旁观者和记录者也多多少少都是兴致勃勃而又战战兢兢的。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现实的残酷,都清楚真实事件是无法像故事书那样让人爱不释手囫囵而下之后再轻松遗忘的。关怀与冷静之间,热忱与思辩之间的尺度实难把握,若是再把技术的大旗拉过来,就更是一项不可能之任务了。期待中国的财经作家、商界观察家们,再更上一层楼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