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览后得失》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22:32
  • 54

有些书我只有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我并没有评论的水平。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其中对于那一个个已经融入国人日常生活、历史小说、或者古装剧中的常用政治名词的注解之精辟,不能说必定是前无古人的话,也几乎肯定是后无来者了的。

北胡南钱,才名具非欺人。

胡适在北大的时候跟他的学生说,关于先秦诸子的问题,不必问他,都去问钱穆。我看,秦以后的问题,钱穆的理解也很透彻精辟。

这本书开篇的时候作者就言明,只是一个因为时间所限做为演讲稿而原封不动的材料演变而成的小册子,并不是一部要系统论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大书。所以这本小册子里面没有引经据典,或者搜集一大堆的脚注,并不能说明钱穆没有做一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能力。闲来无聊的人可以去读《国史大纲》。

至于用作者同样开篇即言明的“历史意见”去批评作者所总结当时的那些“时代意见”,认为此书的看法不够“马列”,或者重“汉唐”而轻“宋明清”的观点,则更是无稽之谈。

用以上两种观点来批评这本小书的读者,看书的时候不看前言,阅读习惯需要改进。

这本书用以“褒”汉唐而“贬”宋明清的“疑似导向”,不仅是一种时代意见,更是横亘全球的一种世界性的时代意见。

然而通过古罗马的灭亡和唐后宋明清继续中国的传承这一个论题来说明唐代之伟大,未免有一叶蔽目之嫌。论证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性,显然已经超出了本书的命题范围;读者应该去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当中找寻答案。

本书中作者不止一次地讲到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就已经被推翻了,自宋以下,就造成了一个平铺的社会。这个观点我觉得还是值得商榷的。这也许和周礼一样是各朝的一种理想,却从未与唐六典一样,被搬出来落到实处。明清两代的皇室就是最大的特权阶级。明末的皇室多半子嗣稀少,还比较好管理,而满人的皇族就庞大到需要开设宗仁府这一类的***机构去管理经营,这恐怕也不能把账都算在部族政权的头上。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里说,明朝的皇帝如果是大负数,那么清朝的就都可以算做是大正数了。我以前觉得这句话总有点不是味道,却又未明其详。看了本书,我才算是比较系统地理解了清廷的法术权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什么一个失败了而另外一个成功,康梁的变法究竟仅是被一个西宫老太太给搞黄了,还是当中又有深义,本书之前,只是凭几本中学历史书,我也未明其详。现在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钱穆也许是因为憎恨满清***到了入骨的地步,才把“中国人”总是局限在“汉人”的范畴里,无视梁启超的那个所谓的“中华民族”。所以在说到清朝的时候,他的这种杀气,是跃然纸上的。金庸在写《碧血剑》的时候,也是有这种“驱除鞑虏”的味道的;到《鹿鼎记》时,这味道已经云消雾散了。也许那是一种金氏的成熟,或者这是一种钱氏的直白。

明义之言都在结尾的总论里。

这本书与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相得益彰,互为助益。钱穆是一名国学大师。所谓国学,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这本书在讨论的历史题目,是涵盖在他研究的中国文化范畴之内的。黄仁宇是一位美国式的历史学家,在他的研究范畴里,历史当中又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气象等诸方面。一个是在文化中看历史,一个又是在历史中看到其它诸题目,相映成趣。

人称钱穆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士大夫”。我想,晚年的他,在台北素书楼临窗听雨时,必定时有站在历史洪流的当口,黄鹤已去,后无来者的孤独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