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西方景观文化中的残缺美《谁解沧桑》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22:25
  • 57

如今的安定门作为北京内城九大城门之一早已整饬完好,以卓越的沉稳姿态镇守国都。几处剥落的砖墙和瓦当间隙的葳蕤青草,依稀陈述着八百余年的风云沧桑。然而人群自城门踽踽而过,却无法睹物追忆清咸丰十年时,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曾炮轰安定门并屯扎城上一事。联军迫使守城清兵退军并由此入城,北京城自此沦陷。

如今柏林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保留着一座被战火轰炸得遍体鳞伤的老教堂,几乎只剩残瘦骨架。塔楼上部呈现石砖焚烧的青灰色,指向天空的教堂尖顶已不复存在。德国历史中一再上演的剧情无声凝固其中。它以残破的身躯质问来往路人,如何对待一战二战中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如何寻回曾经失去的理性,直面六百万犹太民族冤魂及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

每个民族都自远古蹒跚行来,布满风雨兼程后的千疮百孔。面对残缺,选择桀骜和不可一世,选择忽略导致欲盖弥彰,还是选择谦卑并以古为鉴?

以儒道佛为根基的东方文化向来尊圆满厌残缺:遵中庸求和,奉阴阳相生无极即道,信十二轮回三生因缘。世界由天地与四方构成六合,万物于其中滋长。以道家太极图为例,阴阳相补相生,“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中,万物兴衰有道,有条不紊。而伴随着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思想发展的十字标志进入基督教,代表的精神却是突破和延伸。两条简单的直线交叉,其四条准线却可为整个无限广阔的平面定位。当人们将十字标识奉为神谕树立在哥特教堂尖顶时,便构成了巴比伦塔涵义的幻想空间。东方审美空间在六合之内,由实物构成;而西方审美空间在直线之外,由实物与想象共同构成。

于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欧洲古建筑残缺中的精致了。亘古者如古希腊建筑,年代久远的神庙和断壁残垣的露天剧场。太阳神海神神庙多只残留柱基和粗壮石柱,似一只只笔直伸向苍穹进行叩问的手臂。苍颓如此,却仍可于柱底横梁寻觅到雕刻精细的神像衣褶或妖娆藤蔓。伫立其中,幻想史诗描述的庄严祭祀和盛大庆典,面对眼前的白云苍狗,巨大的历史空旷感必定油然而生。静坐于残留顽石遍地荒草的剧场遗址,幻想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曾经于此辉煌上演,台下是哄着孩子的妇女和开怀大笑的汉子。而今从树梢流淌下来的风声,怕是他们当时的私语罢。

对残缺审美理解 最深刻的画家,莫过于弗里德里希。作为19世纪德国浪漫派的开创者,迷恋于“诗意盎然的景象”,如荒原、古寺、落日、月夜、森林等。其优雅与力量的先入之见体现出复杂性,色调变化精细微妙,通过风景的寓意探索无限时空的边界,从而认得生存本身。这一切构成了其笔下具有象征意味和感***彩的绘画世界。其所述“美术家不仅应当描绘眼前所见之物,而且应描绘心中所见之物”,便是强调残缺审美在于更为关注想象空间。巴洛克集大成者巴赫的曲子可称为听觉上的以苦为乐。他的乐章完全不需以旋律作为装饰,却是严格依照十二平均律作成。组曲、弥撒或赋格,所构成的是螺旋上升的庄严结构,其缺乏旋律美的织体却可无限延伸至旋律以外的幻想成分——宗教。拓展听觉范畴,以此满足教会音乐想象审美的需要。

能接受残缺审美的民族,想必是会理智对待历史过往的。掩饰和弥补,只会欲盖弥彰。希腊***能不断追回大英博物馆所存的神庙遗产,不仅因其拥有完备的保护机制,更因为千年前的文化化石,本就该接受风雨洗礼进行自然的二次雕刻,而不是委身于博物馆阴暗的灯光下承受名为保护实为阻挠的主观趋利行为。而我们的兽首,归国后将置身何处?圆明园的损毁已超越了残缺审美范围成了废墟,我们是否仍必须剥夺兽首接受自然雕刻的权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