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小团圆》,迫不及待的看,一直看到半夜,算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终于松了一口气,不像80后作家所说的,大失水准。是啊,她们这些80后的作家,只知文字繁花似锦,自然是看不起张的沉郁冷静、几经淬火的文字的。
感谢宋以朗,没有销毁《小团圆》,让张爱玲着力最多的心血之作得以问世。也终于让我这个铁杆张迷有了一窥真颜的机会。我一直遗憾没有看到张爱玲晚年的文字,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她没让我失望。
《小团圆》是写张爱玲20到30岁的光阴,那是她最辉煌、也是最痛楚的年代。所有的大事都在那时发生,而以后的岁月不过是咀嚼、回味罢了。
有一个感觉,在张的文字映衬下所有的文字,套用宋晓军在《中国不高兴》里的一个词,“文艺腔”都太重。要么,忙于有才气、沧桑、历史、境界、清洁、崇高、等等之感;要么忙于与这些之感撇清。文字、情感都不够老实。不会在老实的功底下展示才艺。前几天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个国画大师,教如何审视国画的好坏。他说,首先要看线条。凡线条虚、浮、时断时续的,为下品。而线条实、沉、充盈的,肯定功底扎实。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好的国画,笔触扎实、沉郁充盈。所有的情感都真实可信;所有的细节都宛若亲历;所有的比喻都贴切、恰当的让你的理解更上层楼。
但这比喻只是相较于其他浮华的笔触,其实,我和我那位议论,张爱玲的文字不像是大写意的国画,倒像是工笔画。精雕细琢、忠实原貌。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特别是心理刻画,有着解剖刀式的犀利、准确。小团圆的心理刻画是我所看到的小说中最好的,甚至超过红楼梦。当然红楼梦是纯白描的写法,不重心理描写,只凭对白、肢体顺带带出人物心理,这或许是更高明的写法?但张爱玲显然长于心理刻画,她将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这小说可说是她的家族史,所以,我说,当她的家人真的很可怕,身边有这样一位目光如炬的观察者,你一举一动的潜台词都秋毫毕现,哪怕你九曲回肠也依然被她洞若观火的探一个心知肚明。
张爱玲写此书,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主观主义立场。这是所有优秀作品的共同视角。之所以说是纯客观的,是说她把自己与九莉抽离开来,事不关己般的将自己高高挂起,在空中俯瞰着她笔下的芸芸众生,精确的踹度着每一个人的心理,包括九莉的。以一种冷静的、抽丝剥茧的、略带嘲讽又不失悲悯的视觉讲述每一个人的悲喜人生。之所以又说是主观的,是说她对每一个人精确的心理描写,但她描写心理只是白描,并不旁白发表议论,所以又是客观。并且所有的心理描写,几乎都是隐曲的、点到为止的、留有余白的。说出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着这一角,却让你联想起深藏水下的冰山整体。我特别喜欢她这一余味绵长的特点。比如有一段是描写九莉长大成人后,退还她母亲当年为培养她而花的钱,以便彻底在情感上与母亲做切割:
“我不要!”蕊秋坚决的说。。。。。。
在沉默中,蕊秋低着头坐着拭泪。她不是没看见过她母亲哭,不过不是对她哭,是不是应该觉得心乱?但是她竭力搜索,还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潜台词是她见过多次母亲哭,但那时母亲为情人哭、为自怜自爱哭、而她不在母亲的视野范围及情感范围内,母亲的眼泪不属于她。尽管年少的她,那样盼望能进入母亲的情感范围。而此时,她老了,需要女儿了。但太晚了!母亲也不再进入她的情感范围内了。她此时对母亲的情感已荡然无存。
蕊秋哭道:“我那些事,都是他们逼我的——”忽然咽住了没说下去。
因为人数多了,这话有点滑稽?
“她完全误会了!”九莉心里在叫:我从来不裁判任何人,怎么会裁判起二婶来?但是怎么告诉她她不相信这些?。。。。。。
——正好一开口就给反咬一口,“好,你不在乎?”
一开口就反胜为败。她向来“夫人不言,”言必有失。
。。。。。。
她逐渐明白过来,就这样不也好?就让她以为是因为她浪漫。做一个身世凄凉的风流罪人。这种悲哀也还不坏。。。。。。
这段的潜台词是说她母亲竟然以为,九莉之所以对她不满,是因为九莉觉得她年轻时过于风流,而不是对九莉情感上的亏欠!这真是南辕北辙。这一方面表明她的母亲对她是多么的忽视,居然在重伤她之后而不自知。二方面表示九莉是如此的敏感的一个人。在别人那里也许不是个事的事,在她那里却已孰不可忍。三方面讽刺她母亲依然是那样的自怜自爱,自认为在女儿心中她是众星捧月的大众情人。她是那样的可爱,别人都强爱她。她也没办法呀。九莉想告诉她,她并不在乎伪道学,根本无意对母亲做道德评判。更重要的是,她根本不相信,众多的情人都强爱她,而她只得慈悲的被动接受。但是,这不相信无法言说,只能说她不在乎母亲的情事,不是因为这个。但这样一来,正好授母亲于口实,你既然不在乎,那你就没有受伤害。那我就不亏欠你了。这样九莉将反胜为败。她只好不说话,因为没法说,言必有失。九莉在沉默中,进而想到,她母亲的这种解释真是一贯的自怜自爱,年轻时风流妙曼到无暇顾及女儿的感受,老了,因女儿所不容而晚景凄凉。这悲哀也是浪漫的、文艺的。因而也是不坏的,可原谅的。
她并没有想到蕊秋以为她还钱是要跟她断绝关系,但这样相持下去,她渐渐也有点觉得不拿她的钱,是要保留一份感情在那里。
“不拿也就是这样了,别的没有了。”她心里说。
潜台词是说,她母亲以为九莉还钱是要和她断绝关系,所以才坚决不收。不收钱,仿佛母女间就能依然保留一份感情在那里。但九莉决绝的说:即使不接受钱,也就是这样了,感情也不会再有了。但她不说感情,她说“别的”。含蓄呀,说感情太矫情了。
她向大镜子里望了望,检查一下自己的脸色。在这一刹那间,她对自己空濛的眼睛、纤柔的鼻子、粉红菱形的嘴、长圆的脸蛋完全满意。九年不见,她庆幸她还是九年前的那个人。。。。。。
时间是站在她这边的。胜之不武。
“反正你自己将来也没有好下场,”她对自己说。
这段的潜台词是说,一直以来,她和她母亲的关系都是她妈妈是摩登的时髦女郎,而她是她妈妈眼中的丑小鸭。她妈妈曾经当着她的面说,她容貌的所有优点只是头长得圆。而在与她妈妈分别九年之后的今天,妈妈老了。而她正值青春年华。现在力量对比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无需武力,时间帮助她战胜了她妈妈。但毕竟这样对待她妈妈太残酷了,九莉虽不后悔,但对她母亲不是没有怜悯。所以替她母亲说自己,反正将来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因为时间不武,任何人都会被时间所打败,不过是时间问题。
真是千回百转、九曲回肠呀。把玩、品味的余地太大了。
张爱玲精研红楼梦,所以此书受红楼梦影响触目可见。最明显有两个特点明显有红楼梦的影子。
红楼梦的一大特点是整体看,固然是高屋建瓴,气势磅礴。但拆开来看,其一廊一柱,一砖一瓦,无不雕梁画栋,精美异常,自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当、段段自成一体。你尽可随意翻至任一页,即刻把玩。
另一特点于此相关,就是情节的零散、没有主线。而是全面铺开,全方位的描写。但所述内容又立足最基础的生活,不过是吃穿用度、风花雪月。而大家族的风刀霜剑都隐在日常的举手投足间,这才是生活的内里,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你才能翻到哪页看哪页。因为,你看的不是故事,你一看文字、二看人。看它怎样刻画这个人,这种情景下,这个人怎样说,那个人怎样行?且着力无痕,每一个人物刻画都浑然天成。这个松、散、的结构特点使得其艺术张力十足,拆开打散,无论怎么看,都可横看成岭侧成峰,两岸风光各不同。
我以为张爱玲学得几分神似,虽然和红楼梦无法相比,但有影子,我老公说是小品级红楼梦,倒也有几分贴切。
首先是《小团圆》人物众多(100多个人)是模仿红楼梦,因此书有着家族史与心灵史的双重意味,既然是“史”,肯定人物众多,方能参差对比,在多重人物关系中展示心灵隐曲,以期人物立体、多面。但张爱玲期望向红楼梦那样重点人物泼墨重彩,小人物寥寥数笔,亦栩栩如生,至少,我对主要人物的有着鲜明的印象。
第二个就是和红楼梦一样,情节是琐碎的,极为家长里短的,毫无宏大叙事,没有激烈冲突。是啊,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大部分的无奈都来自于不足与外人道的跳蚤般的小咬,捉不着、又耐不得。高手就是在细微处写出人的卑微与无奈。通篇语言含蓄、话说七分、留有余地。务求淡淡的、千万别激昂。无主线。表面看是跳跃的,实则有着严谨的结构。之所以跳来跳去,有时是为了参差的对比;有时是为了深化主题。
刘再复有一个说法特别好,他说,红楼梦是他的精神家园,他特别庆幸有这样一本可以放在旅行箱里随身携带的精神家园。张爱玲对我而言,也有这个味道。总感觉她像我的一个远亲,即使幽明两界也有着丝丝的血脉相连。这个世界,亲人总是少的。在凄惶的时候,读读张爱玲,会有一种同在天涯的温暖。同时,也有自惭形秽之后的坚强。所以,这个远亲是超过近邻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22:0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