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08年新著——《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跟过去壮怀激烈的野火式风格不太一样,更多是对生命和人生的省思:深邃,忧伤,美丽。七十四篇散文,写儿子的离、家的意义、父亲的逝、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她写尽了幽微,如光冷照山壁,我挑了一些精华的部分给大家分享。
1、写到儿子的离:有种不经意的忧愁还有无可奈何。她送第一天上学的儿子,看到那么一个小小的背影,逐渐淹没在人群里,他不断的回头,以确定母亲还是在的,最终消失在门里;16岁的儿子要出国学习,在长长的队列里等候安检,他没有回过头看母亲一眼,母亲的心里不断的喊,回过头看一下,看一下就好,然而最终他消失在门里,没有看一眼;21岁的儿子,已经开始勉强容忍母爱了,虽然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所以她写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2、写到家的意义:家是什么,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后来会怎样?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
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凄清。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很多时候,一会儿就有了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有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
腾腾的豆浆放在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去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儿女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儿女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起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了栀子花幽幽的香气。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3、写到父亲的逝: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
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4、写到兄弟的携手同行:
“所谓兄弟,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有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作,也不必然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会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聚首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公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夜开合,共老。挺好的。”
5、写到朋友的牵挂: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 一路飞奔到机场。临上机,再给她打电话:“你让玛丽去帮我打扫时,拜托,洗衣机有洗过的衣服忘了拿出来晾,请她处理,还有,冰箱里过期的东西全部丢掉。都发霉了。”丽莎说:“没问题。你要保重。”我也说:“你保重。”然后我关了手机。提起行李。
这样常地来来去去,这么常地说“你保重”,然而每一次说“保重”,我们都说得那么郑重,那么认真,那么在意,我想是因为,我们实在太认识人生的无常了,我们把每一次都当成可能是最后一次。”
你来看此花时,每个瞬间都是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而我们这一辈人早违背了古训,千里移民,漂洋过海,远渡重洋。家里的孩子也一个一个都走掉,一个去了深圳,一个去了上海,一个来了北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有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和母亲。而留在家里的父母也一天一天的老去。
唯有珍惜珍惜现在及身边的人和事。
珍爱生命,珍视自己,珍视家人和朋友。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22:0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