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张爱玲
读完《小团圆》,难掩心中怅然,没有哪一个段落感动到要撕心裂肺,涕泪横流。只是一股周身蔓延开来的轻微刺痛,时不时被叮一下。这痛如同墙外满天满地飘荡的杨花,不知道该落在哪里,就不停地围绕路人打转,想被带走,又被驱赶。
这当然是张最好的作品,因为是写实的人生。任何东西有对照的,似乎更容易联想,比纯粹想象又多些共情之美。我读的时候早已对号入座了,所以不写书中的人名。她母亲也觉得若是写自己那起伏坎坷的一辈子,断然也是一段传奇。大概很多人都是这样以为的,人生多少婉转,偏偏我过成了这样?母亲终究没有人写,她只成了女儿房间墙上的一张相片,进进出出都能看见,摸上去去冰冷遥远。而事实上,进进出出的却是她。
钱钟书夸赞奥斯丁写的东西有战争的背景,但十分隐约,如同躲在窗户里向外看。他也想像这样写。
张就不这样,人生的旅途层次鲜明。劈头盖脸先给出一段亲历的战事,正在悠悠的青春岁月。香港在沦陷,要逃跑,要躲避,要饥饿,要恐惧。所以刚开始遭遇战争对大家都是一样,不会因为张说的是非少一些,漠然一些就和别的各式各样的女同学不一样。只有后来变得不一样起来,由于其他的人的关系,当然那是后话。看见一闪而过的卡车上的一排假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要轰炸,所以考试取消了,如此倒是称愿,也有些愧疚,因为老天爷应的太严重了些。谈不上亡国之感,因为香港在日本占领之前也是英国的了。而在当时,所有人只关心一个问题,出路啊?大家都在找出路。也许战争是让没有依靠的人更显得风雨飘摇,父母都指望不上,还能指望谁呢?得咒骂一句,该死的战争!
好在还有个愿意收留她的姑姑,可以彼此相依为命。对姑姑的描写是男性化的,姑姑却替代了母亲,任何艰难的时候都在。
林奕华说现在的爱情故事都在讲缘分,却忘了真正重要的是交流。
胡兰成是自己找上门来的,没有什么偶遇,缘分之类的事情。张从不写缘分,她只写宿命。
胡以文识人,欣赏的不得了。还说,你怎么生的那样高?胡自己写的书,也老在提张的品味,才华是旁人不及的高,这个玲珑的女子总有一股神气。女人都喜欢听悦耳的话,有什么比懂得更动人的呢?当然,这还不足以成为爱上对方的理由。我以为张是了解了胡的过去之后才平添了心头的眷恋之情的,那些在两人房间里行走的女人的黑影并不成为抗拒阻挠,而是一种铺垫,正是因为过去的那些女人,才可以放心地去爱,去接受爱。以张的聪敏,不会不知道自己的下场,她早就知道在不远的未来自己会如同之前的人一样被丢弃在时间的荒野里,兀自去享受孤单与痛。她只是没早早地承认这一点,让自己明明白白地接受这一点。所以从一开始,她就害怕未来。而这无情的未来却是唯一可预知和掌握的,我们可以期盼可预期的伤感,去无法等待不可预期的幸福。所有行将灭亡的东西,才值得去经历。撇开莫须有的恋父情结,她是提前爱上了若干年后被抛弃的滋味,因为只是习惯了——被抛弃。真正的决绝是早在她心里的。想到这里,有一丝寒意掠过心脏,把迸出的血液也瞬间冷却了,仿佛所有的悲凉的是因我而生。
看到有人在张的清高,胡的自恋和张的卑微,胡的背叛之间纠缠不清,觉得太没有必要。张的姿态从来没有那么高,也没有那么低。她依然如同学生时代的样子,不愿意理会尘世,安静地淡然地处在自己的位置,承受自己的一切喜悦和忧伤。她从来也不要与半个人类为敌,谁也都敌不过她。相比之下,胡显得更入世一些,没看出来他有多么可恶,只想象得出他是一个多么活力四射的美男子。他的确对女人缺乏耐心,但却保留了一颗本真的赤子之心,从不说他人的不好。如同一个不知掩饰的儿童,看到漂亮阿姨就要人抱抱亲亲。而太过激情的爱不正是如此的么,长久不得。胡是可悲的,他终其一生都以为张多么爱他这个人,却不知道爱上的只是他张牙舞爪的枝桠。如果他忠于她,她也不会爱他。
张是说过希望战争可以更久一点,请胡不要离开他。我更愿意相信这不是她对对方真正的祈求,只是喃喃自语而已,对自己保持希望的最后提醒。该完结的终会完结——感情和战争。有的人更适合在乱世中活着,战火是唯一可以为自己绽放的璀璨礼花。是啊,乱世如何,现世又如何,还不是一样不知人生的所终,人死莫若心死。
如果张没有留下这些奇异的文字,大概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黯然隐去,或与胡成就一番汉奸美妇的恶谈。正是留下来的东西,让我们得以窥探女人顽固而轮回的悲哀。
胡是到了书的一半才出场的,显然他不是人生的全部。在顺其自然的谈情说爱之后,火热到需要用发生关系来表达的时候,张却没有顺着写下去,而是跳转到多少年后另一个荒凉的时刻。那个有着大大眼环,睡在马桶里的橙色婴儿,如同上天对生命的诅咒。这段事情也笼罩住了后面的故事,使原本可以低俗的快乐变得只是无以复加的痛和空虚。仿佛从始至终都是一场金光闪闪的蹂躏。
张要还母亲的钱,母亲以为要与之绝交,哭道,我也是被逼的。谁又在乎呢?母亲的种种不好都不重要了,一个中年以后的女人再写起自己的母亲都还是心带感念温存的,常常写道母亲不耐烦的外表下,在内心里都是为她好的。张愿意温情的妥协,总不至于冠以恶母,恨女的称呼。母亲的钱是还不成了,又想着还给胡,这样写,仿佛所谓亲情,爱情都只凉薄地剩下二两黄金。不就是钱吗?人与人,怎么就相处到这般尴尬?
母亲最后一次走了,继续经营别处的人生;绝交后,胡害怕张会告发他,也搬走了。我想这大概是张的臆想,不然也太滑稽了些。仗是打完了,可终了,谁也不曾与谁团圆。不如独自吟诵大悲咒,以念梦之安宁。
书中前后出现了许多人,可恶的,可爱的。身边的,还有八竿子打不着的。张似乎是最后一个能够像红楼梦那样处理繁杂人物,并能将衣裳模样记录下来的作家。这样生动的浮世绘显得那时的生活清朗而真实。书中提到西厢记,提到毛姆,提到张恨水,书的封底又有叶兆言,苏童做的推荐。好的作家应该就是这样一脉相承的。王朔称后二位好在他们有的是江南才子气。我认为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中延绵之感,无论是文字间的,还是文字外的。恰似张说的,在完全幻灭之后,还能留下点什么。
看起自己写的这些,眼泪却经不住往下淌,一如大半个世纪的某天,窗外潺潺的雨。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21:4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8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