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
这话大约是张爱玲说的自己,但用来形容萧红也是妥帖的。如果把中国现代女作家分成两端,一端是丁玲,一端是张爱玲,那处在中间的应该就是萧红。萧红的一生,幼时处境优渥,年长却颠沛流离,一生情感生活,看似浪漫,实则艰辛。这样的家道中落,世人白眼,对于读者而言可能会读到好作品,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难言的辛酸和落寞。
重读这样的经典,最大的感觉就是凉薄。童年的回忆应该是温馨诗意的,但你在这本书中读不出来,相反的那些冷漠的麻木的人心却是那么突兀,即使是用那么努力抑制的笔触来描写,也变现出不同寻常的批判力量。乡村题材的作品,固然可以有《暴风骤雨》式的写法,也可以有《江村经济》式的写法,当我个人更喜欢萧红的《呼兰河传》,没有大场面作史诗的野心,没有精确的经济统计数字,但她对东北农村群众的思想、文化、生活的剖析做得同样出色。从第一章开始,萧红就立刻进入了童年回忆的角色。小镇的风情,充满了画面感。那感叹因为天冷地裂吞了他馒头的老头,那天冷冻得像被火烧一样呜呜叫的小狗,那开着李永***店的李永春,就像一个个分镜头不急不慢的一一叙述过去。如果读者误认为萧红只是这样做着白描就罢了,那就太小瞧她的笔法春秋。那费了萧红不少笔墨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分明是柏杨笔下的大酱缸,照出的不仅仅是呼兰河的也是全中国的愚昧和麻木,那样的自欺欺人,又多少有些阿q的影子,这般平静描述下的凉薄世态,让人对这般看透世情的女子,不禁赞叹外又有些惋惜。这样的出色节段,在书中比比皆是,以前认为她说《呼兰河传》是半部红楼,多少有点自夸的意味,但重读下来,我认为萧红是有她的自知之明的。那不幸的团圆媳妇活着比鸡还不如,同样不幸又相当坚强和隐忍的冯歪嘴子突显卑微的小人物身上的可敬可贵一面,还有那可恨又可怜的有二伯等等,这样丰富多样的农民民众的众生相,如果假以时日能够展开来详述,未必就不是一部《红楼梦》。
读着《呼兰河传》,我觉得它有着鲁迅作品的种种影子。也许是萧红与鲁迅同样经历过家道中落,也许是他们有着同样共赴国难的经历,也许是他们在上海有过师生之谊,也许是鲁迅对黑暗中国无比清醒的认识。我每每都能从萧红平静的文字中看到鲁迅的那在旷野中无声的呐喊,看到那种在绍兴会馆坐在槐树底下看着树缝间点点青天的无奈。那把瘟死的当淹死猪肉吃的自欺欺人;那在呼兰河被称作野台子戏的社戏;那被当时的小萧红视为乐园,被成年后的萧红视为精神家园的后花园;那些凉薄冷眼看着别人不幸的看客;那虽然不幸却仍然挣扎生存的卑微民众;那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天真可爱的团圆媳妇;那可恨又可怜的有二伯,多多少少都能从鲁迅的作品中找到些渊源,也许这就是那个国破家亡时代所有有良知人们的共鸣吧。如果全书都是这样的阴郁就太让人沉重了,书中与祖父的美好时光,在后花园恣意的玩耍,是难得的温馨美好的片段,让人不禁有些安慰:尽管日后遭受到那样的不幸,至少还有个美好的童年,不管它是现实的,抑或是作者的想象。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16:1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