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儿》封面上如是写着,很小的一行字,大概是作者的宣言吧。
我是最近几天才听说这本书的,某个晚上,跟舍友闲聊,她突然提到:你有空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一个老教师推荐我看的,据说很不错。我当即就上图书馆网查了下,作者当年明月,第一反应,应该是80后的孩子写的吧。然后又一想,80后人写的东西竟然会被一个老教师推崇,那必定有看的价值了。我也就产生了兴趣。
下次去图书馆的时候特意查找了这本书,此系列书有五本,我只找到一本,刚好是中间那本,叁。本来我是不喜欢从中间看起的,我喜欢有头有尾还有过程,可后来还是借了。
我对历史本身很感兴趣,可我不喜欢啃历史书,枯燥乏味,实在是苦不堪言。初中的时候我的历史还拿过唯一的不及格分数,至今尚不能忘记。不能怪我们不喜欢历史,可为什么不能把历史写好看些呢。
今天终于有人做到了,我相信他实现了很多人的愿望。还有个网友说道,我有个宏大的愿望,希望大伙儿能够坚持不懈地一起将《明朝那些事儿》直接顶入中学教堂,成为每个中学生必备的书。如果真的这样的话,我想孩子们的历史成绩会突飞猛进都不稀奇吧。
扯了那么多废话,还是回到书本上来吧。
我才翻了几页纸而已,就已经兴奋不已了,恨不得一眼看完整本书的文字。通俗的语言,轻松的氛围,还带着些小幽默,将历史中的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人物,一种一种性格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再也没有往日啃历史书的苦涩了。我喜欢这种感觉。
这是大众文学粗俗化的一种现象。大众文学是大众文化“家族”中的一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大众文化主要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作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以及通过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它以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为旨归。市场化、世俗化、通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游戏化、批量复制等,是其普遍特征。因而它拒绝思想与深度。大众文学之所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它有着高雅文化所不能比肩的明显优势,即“它的平凡性、通俗性、可亲性以及它对普通老百姓内心世界的细微情感和日常生活心理的细致表达”[1]。
但是这类型的文学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就如《明朝那些事儿》我看了其中一本就不大想看其他四本了,我想保住这份新鲜感与兴奋感,我不想破坏它。但是我继续看下去很可能就会破坏那种良好的感觉。以前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有点害怕。
如果我会看下去,那完全是因为我想知道那段历史。
同样的通俗语言,同样的小说式叙述,同样的小小幽默,看了一遍,好玩刺激而且感觉不错,但是看它四五遍,那就腻烦了。没有了当初的刺激。难道这就是大众文学的通病?我不知道,我也不是研究这方面的。
但我还是希望可以将历史写得这样通俗易懂,如果当年明月可以将所有历史写成这样,那敢情好,那就可以成全我的历史梦了,不用天天捧着厚厚的砖头,其实却没看进几个字。也许是我比较懒,也许我天生比较笨,所以我不能接受太深奥的历史,但是我又很喜欢历史故事,怎么办好呢?也许当年明月或者未来哪个像当年明月那样写历史的人可以完成我的愿望。我就将此寄托给他们吧。
从历史的角度,我会力荐这本书;从文学的角度,我就没那兴奋劲了,作为床头读物还不错。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16:1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