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放错位置了...就这样吧...本来是评论《世说新语》)
邓攸,字伯道。德行出众,七岁丧父,接着母亲、祖母故去,一连居丧九年。过江后担任吴郡太守,不受俸禄,只饮吴郡水而已。荒年上表要求救济灾民,表章还没上,就先开仓赈粮,险些被弹劾。后来因病离开吴郡时,按照惯例有送迎钱数百万,一文不取。百姓数千人挽留,牵住船,使船不能前进,邓攸只能暂时停船,乘夜密发遁去。百姓还到尚书台要求让邓攸留一年。
时间调回过江之前,当时五胡乱华,邓攸被石勒虏获,任为参军。后来有胡人失火,诬告邓攸,邓攸估量说也说不清楚,就自承温酒失火,为石勒所赦免。胡人感激不尽,捆缚自己到石勒面前说明实情,又暗中送邓攸马驴,让其乘乱逃走。又遇上贼人,抢走了牛马,只能步行,挑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邓绥。
邓攸觉得势难两全,就跟妻子说:“我弟弟早亡,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按情理不可以让他绝后,我们只能舍弃我们自己的儿子。如果侥幸得以活下来,我们以后还会有儿子。”
妻子哭泣而从,抛弃了自己的儿子。邓攸的儿子早晨被抛弃,晚上又追赶上来。第二天,邓攸把儿子绑在树上而离去。
两个孩子,觉得势难两全,就舍弃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后来邓绥为邓攸守丧三年。
过江之后,妻子不再怀孕,邓攸纳了妾,非常宠幸。一年多后,询问她的身世,她说起自己是北方人,遭逢战乱,回忆起父母的姓名,邓攸才知道她是自己的外甥女。邓攸感叹悔恨,从此不再养妾,最终也没有子嗣。
谢安很看重邓攸,常常说:“天地无知,使伯道无儿。”
这个故事往往被当作道德典范来讲解。邓攸因义断恩,割情忍痛,保全弟弟的儿子,抛弃自己的儿子,勉强可说是道德。兵荒马乱之际,无论如何选择,都可以理解。抛弃弟弟的儿子,保全自己的儿子,是常人;反过来,非常人。
但是,把自己的儿子捆起来不给一条生路,残忍之极,岂是人父所当为?就算是陌生人也不会这样做呀?何况邓攸素以德行而闻名。所以《晋书》说:“卒以绝嗣,宜哉!勿谓天道无知,此乃有知矣。”认为伯道无儿,是理所应当的事,不要说天道无知,这就是天道有知!
中国人往往以泯灭人性为道德,对自己越残忍,对自己的亲友越残忍,就越被视为道德,吴虞先生拈出“吃人的礼教”,实在是切中要害。邓攸也是道德的受害者,又演变为道德的楷模,而伤害别人。他以为这样做是对的。而其中以二十四孝为最,先举卧冰求鲤为例。
王祥的后母朱夫人很厉害,家中有李树,让王祥日夜看守,白天防鸟雀,晚上防老鼠,有次风雨大至,王祥抱树痛哭至晓。这个朱夫人让一个小孩日夜看守一颗李树,已经是很***的事,还有更***的,曾经在晚上拿着斧头去砍他,幸好王祥起夜,只砍中空被子,朱夫人居然遗憾不已!王祥的孝顺也真是可嘉,听说后母遗憾没有砍中自己,居然自己跪下请死,感动后母,从此爱如己出。
到这里为止,故事基本还算正常,“卧冰求鲤”初听起来则有点玄妙:
朱夫人要吃鲜鱼,正值大冬天,河水结冰,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上, “少时冰开,双鲤跃出”。
王祥居然用体温溶化了河冰,只能怀疑是老天有眼,帮助孝子。其实不然,《晋书》明明白白写着“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前贤早已指出:“按解衣者,将用力击开冰冻,冬月衣厚,不便用力也。非必裸至于赤体,俗传为卧冰,无此事也。”(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引焦循《易余钥录》)
原来本来剖冰求鲤,因为误解以讹传讹演化为“卧冰求鲤”,又因列入“二十四孝”而代代相传,无敢置疑,这就是道德的威力。
若道德的威力仅限于此,也就罢了。然而道德还要更进一步。
比如夫妻二人,果然卿卿我我,一方已逝,另一方自愿终身守节,不娶不嫁,不失佳话。等到贞洁牌坊一树,众人肖之,不为感情深厚,只为牌坊好看。若自己为牌坊而守,不过是求仁得仁,更可恶的是为了自己,或者家族的牌坊,强迫他人守节。
比如亲友死丧之礼,已见《当阮籍遇上裴楷》,不赘。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16:0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