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鲁迅的最后十年《鲁迅就是个橡皮泥》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15:33
  • 64

鲁迅就是个橡皮泥

读完林贤治先生的《鲁迅的最后十年》,忽然有一个想法:鲁迅就是个橡皮泥。鲁迅作为橡皮泥,而且是中国现当代乃至以后知识分子或者政客手中的橡皮泥,在他尚在人世的时候就是,一直到现在依旧是。从30年代到现在七八十年的时间里但凡有人想表达某种政治上的观点,总可以把鲁迅这块橡皮泥拿来捏一捏,捏成自己想要的形状,然后添上点自己需要的色彩,便可以包装上市,兜售给大众了。

当然,我并没有否定这种行为的意思,只是表述一个现象而已。

还是说这本书,林贤治的书以前翻过几本,但都没有详细的看过,只知道是一位颇以思想著称的知识分子。最近蒙人推荐,专门寻了几本他的书来看,其中就有这一本《鲁迅的最后十年》。书中的理论基础不可谓不深厚,论证不可谓不严密,观点不可谓不充分,对鲁迅生平经历的研究也非常仔细。但是看的过程中总有点特殊的感觉,后来终于明白了这或许林贤治君的一种隐喻的表达形式。从书的第一章《国民党的“***”》开始就很明显了,整章内容都是在批判国民党的***,但是所有关于民主与专政,关于专政的各种特色的论述都让人不禁莞尔一笑,多少就是在隐射另一个他想影射的对象。后面的《自由与人权》、《专制与改革》中关于人民的自由与一切专制***的对立的论述、关于人民有天赋的反抗***的自由以及专制***总是善于利用爱国主义或者民族矛盾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的阐释也大体是同样的情形。这在现在算得上是比较独特的,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对,相反他提供了一种看待鲁迅的新的视角,尤其是相对于中国这么多年来意识形态化的鲁迅研究而言。也恰好是因为这一点区别于众多鲁迅研究专著的地方让我有一些特别的印象。

说到鲁迅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风格或者倾向。有完全意识形态化的,也有贬低鲁迅以拔高胡适等人的,此外还有很中立的,最后一种是对鲁迅有很强烈的感情完全站在鲁迅一边的。林贤治属于思想相对偏右一点,同时研究中带有很强烈的个人激情的一类学者,也就是上述四种中的最后一种。书中主要着眼点是鲁迅从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开始屠杀共产党人一直到鲁迅1936年病逝之间的十年里面鲁迅与外界的联合与斗争。前面有与国民党和创造社等人的斗争,进入三十年代以后情况则更为复杂,鲁迅与左联之间处于一种既有联合又有猜忌,中间又夹杂许多不和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鲁迅的死而且鲁迅最后很激烈的宣告“我不宽恕”。十年间的事情以往的很多研究都没有完全的讲清楚,但是林贤治的这本书至少是试图去做了一个讲清楚的工作,在我看来也基本成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的触动就是作者对鲁迅蕴含的感情,确实是出乎意料的深厚。这一点在林贤治的书出来以后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不满,比如谢泳就曾经公开发表文章批评,林贤治也作出了回应。当然我是没有什么不满的。甚至我时常会想林贤治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会不会经常觉得自己与笔下的鲁迅仿佛融为一体呢?至少是有某种精神的契合的。此外一点很大的感触是林贤治书中的语言,不浮躁、不粗鄙、不煽动、不晦涩。在现在的一些关于学术的书籍或者就是通俗到低俗或者就是晦涩到不忍卒读的不良倾向下能写出这样冷峻、严肃同时又明白晓畅的语言,是很值得称道的。林贤治本人也专门表达过他反对学术语言晦涩难懂的观点。第三点便是林贤治在感情充沛的同时没有因为感情而丝毫损害全书的学术价值,作者对于鲁迅最后十年的身世精力的熟悉,对于鲁迅十年之中经受的攻击与伤害的体会都能在本书中看出来。

在书中对鲁迅有这样一段概括:“他并不像别的伟大人物那样,带给世间的惟是静止于历史的或一阶段的炫目的光辉;与其说,他带来的是"欣慰的纪念",凯旋门,缤纷的花束,无宁说是围城的缺口,断裂的盾,漫天无花的蔷薇。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这,大概也是林贤治自己的理想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