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或许能解读小说的一条思路
最近对《英雄志》的兴趣又一次被唤醒。对于这本早已烂熟于胸的书,我曾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以至于干脆选择沉默。现在看来,有些话并不必说,因为我正在做了。所以看来我又可以写一点关于它的文字了。
这本书在武侠方面上还谈不上“超越”,也绝无野心要与金古黄粱温做番较量。但在武侠的基础上,孙小努力地构造了另一层面的抽象世界,这一层面是此前无人去写的。所以大凡看了这本书第二遍的读者,就该进入到那一层面上去,而不用再拘泥于武打强弱、情节高下了。
这么厚的书要求读者重复读,实在有点强人所难。然而小说里的人物个个牵连,前后相绪。若不从头再来,恐怕很难洞察作者的深意。比如第20卷中《大后方》一章,初看之时,我只见到“立储案”三字而已。台面上活动的吕应裳、高天威等人都不是什么要角,心中不免纳闷:他们也能有当主演的机会?第二遍来读,才发现吕应裳肩上背着的是苏颖超:这一章其实是在揭橥苏的窘境。这位“努力过的输家”四面受敌,庙堂与江湖对其的压逼竟是一刹之间滚滚而来。关于他的失败,书中很多段落都在侧面分析、暗中提示。时隔几年,第三次阅读这一章,我就自然而然地看到了苏颖超背后的宁不凡。这位大人物乍隐乍现,十年不见踪迹,但所有描写华山的段落却全数指向他,并一次次地质问他的“不作为”。这一章从天隐扯到郁丹枫,有床戏、有武打,看似荒诞不经,但却暗暗地将读者带到了宁不凡的面前。只有反复揣摩它,读者才能面对这位宗师,理解并批判他的抉择。所以读到第四遍的时候,我眼中看到的是吕应裳无奈对决高天威,脑子里赫然浮现的却是完全另一幅场景:封剑大典上宁不凡取来盘子里的丝绢,上面写着血迹斑斑的字:功在国家,朱炎题。
我自信这绝非我时空错乱,《英雄志》的文本内在逻辑很强,这是孙小敢于说他效法红楼梦、说人物之间都有对应的底气所在。为了带你到一个场景前,他会东拉西扯缓慢进入,直到最后有人一语喊破,而很多读者犹不知所云。所以要理解这样的内在逻辑,读者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找到这个路径,你会发现所有的人物似乎都相反相生,敏锐互动,就好像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那样自然。
我找到的这个突破口在17卷第5章,《怒者道之勤》陆孤瞻对霸州众将有一次宣讲:
“霸先公一意孤行,致为奸人所趁,固然死不足惜……但他因仁义而死,那就不再是一家一姓的小事了。”陆孤瞻叹了回气,幽幽又道:“试想行仁义者受天罚,还有谁愿成仁尽义?非只秦仲海见到了父亲的死,连那江充、刘敬、柳昂天、卓凌昭、杨肃观、伍定远……天下每一位英雄豪杰都亲睹了傻子的下稍。诸位,你若也是英雄,你会怎么做?”
没错,有人说过了,《英雄志》里只有一个传统英雄:秦霸先。他是“英雄之父”(孙小语),他文武双全、道济天下,却被天下所抛弃。那么其余的英雄何以自处呢?故而后来者必须另谋出路,卓宁天方四大宗师的世界观也就此改变。不过只有一个人受到的震荡最直接也最大,那就是江充。
卓凌昭虽然给大家的印象深刻,但今天看来,不过是映衬江充而生的(大家都知道的,另一方面比照宁不凡)。解读卓,我们就了解了江。说卓并非坏人,大家可以接受。众人见过卓凌昭滥杀无辜吗?坏事都是他纵容手下干的,他只求一己精进,毫不约束同门。说到底不过错在“不作为”而已,最后也因为同门的背叛而身亡。可以说是人生失败,自作自受,却也终究不亏欠这世界什么,反倒因为孤高的气节受人喜爱,连宁不凡也称他一句“光风霁月”,此非虚言。
同理我们就明白江充了,众人可曾见过江太师贪财好色,奸淫民女?完全没有。至于玩弄权柄、私动国库,这甚至可以说是他一代权臣的“政治责任”。因为秦霸先已经被历史抛弃了,朝廷的体制再也不需要那样言行如一、道德楷模的臣子了,所以江大人匆匆忙忙改头换面登场了。说他大奸似忠实在对不起他老人家,他费尽心力维护朝廷的平衡,使得天下有了二十年的“清平世界、浪荡乾坤”,所以他实在是大忠似奸。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中并不罕见,不过他们也只忠于皇帝而已,算不上伟大。可皇帝并非那个“独夫”,而是一套体制。自从正统失败,上来了无能的泯王监国,江充所效忠的这个体制已经从最里面坏掉了(其实在太后那里,体制已经开始腐烂),他竭力地控制病毒,而真正决心解决问题的秦霸先已经被他打倒了。所以江太师每斗倒一位对手,他都会很无奈,他注定了要自己拆台。这算不上杨肃观计策巧妙,而是时势使然。反倒是他贡献给天下20年的太平,以顾嗣源的标准,总归是20年的周公,所以他死得坦然,也不欠世人什么,就像是到期卸任、退休退隐一般。卓凌昭可以说只是江充的一个射影,由太师自己来解决掉,彷佛是其自身命运的预演。
江充之死直接改变了伍定远的人生。秦霸先、江充、卓凌昭与伍定远的交集最大,乃出于作者的有意擘划。继秦、江二人倒台之后,伍定远挑起了前任重担,由此踏过了“那道线”。明白了江充的苦楚,我们才能理解十年后的伍爵爷。他被动地接受了既定的角色,把仅存的反抗带到战场上发泄,而自己已经成了“和卓凌昭一样的东西”。不过作为四大主角之一,我就不再展开详谈了。本文的原意只是要指出一条可能的思路,帮助读者理解人物。而不是要给出评价,得到结论。所以孙小说出了:
我个人认为,我起初写英雄志的目的是如此的。
一、透过伍定远的视角,理解并批判江充。
二、透过卢云的视角,理解并批判伍定远。
三、透过秦仲海的视角,理解并批判卢云。
四、透过杨肃观的视角,理解并批判秦仲海。
这时候我非常欣慰,因为他终于承认了这种内在脉络,我也终于可以借题发挥一番了。
接受了体制的伍定远,成为卢云即刻将要批判的人。其实自17卷以来,卢云无时不刻不在批判伍定远。但在京城城墙上,卢云还是下跪了。这一跪力道万钧、劲道深沉,看得我热泪盈眶。他跪的不是皇帝,只有那四字命义“天下国家。”当他说出:“儒家也有自己的星象天文之术”时,我几乎认定他是一个汉代大儒。他心中的理想近似于今文经学一派的主张。每个人都在社会里有个自己的责任,卢云早就找到自己的责任了,只要每个人都意识到并进入到自己的“道”,那就是“正道”,所以就是“作对的事情”。“对”天生是相对的,没有唯一定义。可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错乱的世界,所以他至今无法出手。在他眼里最大的错位就是伍定远。他根本不想刺杨,因为杨肃观就该在那个位置上;他也管不了秦仲海,因为秦自己决定了自己;但他依然不能面对伍定远,因为他找不到伍定远的位置,所以他不断地观察,却不能轻易出手。十年后他回来的使命就是“正名”,把所有的人拉回轨道。唯独面对伍,这个正道的圆塌陷了,因为天堂里早已为那个人留下了位置。(顺带提及:卢云的下跪、哭泣都无损于其光芒,相反使之更真实有力。古人以哭为常事,人想笑便笑,为何想哭就不能哭呢?所以汉代下到流氓灌夫、上到霸王项羽都常常哭泣,这是情义的象征。我看书的时候努力维持杨太师的慈悲,尽量不动感情,可看见网友攻击卢云好哭软弱,我真的伤心落泪了。如果卢云是软弱的,那这世界的光明将不能维持长久。)
当然那个不哭不跪的阎王秦仲海更会让读者心动。没办法,他是秦霸先的儿子。因为这一点,他终究和朝廷秩序彻底决裂,成为一代“魔王”。他的世界观其实不需要解释,他嘲笑“正道”、痛恨“政道”,其任务就是解构一切。但到最后却把自己的心也撕碎了。我真不知道他的结局会是什么,不过相信自打卢云出水瀑以来这么久,必然已经为他想好了一个去处。
然后就到了杨肃观了。他是雄踞于所有人之上的存在,在书中的地位足以与秦霸先比肩。若没有他,卢云只能跳回水瀑去吞腥饮露。全书里描写天下人境遇最准确的,在第15卷第二章《万夫无敌》:
黑暗降临,修罗现世,南瞻部州即将大乱,屹立达三十余年的景泰王朝,也将落幕。
在这浊浊尘世之中,景泰与武英便如两道绳索,把每个人的命运牵连在一块儿。好似一道不得不过的关卡,无论狡猾如江充、聪明似刘敬、还是忠诚如武德侯、武勇似柳昂天,不管人在庙堂,抑或是亡命江湖,只要还活在世间,每个人都会遇到一次无路可逃的生死抉择。
当命运之神降临的时刻,每个人物都会面向审判的殿堂,把自己的志业交出去。然后,用眼泪与鲜血,写下属于他们的……
英雄志。
这段话讲得明白,所有英雄都有个志业,也必须受到审判。没了“正道”的卢云,或许也就是怒苍山上的陆孤瞻;没了“解构”的秦仲海,不过如黑衣人伍崇卿。卢云所论不过“人我”两字而已,他的“道”无害却也无益,这是秦仲海对卢云的嘲笑。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出更好的方法,于是永远怀疑。只有杨肃观在其“破”的基础上构筑了一整套理念来规范天下,此之谓“政道”,也就是英雄志里最彻底的“立”。因其“政道”永远正确,所以杨肃观就跳过了那个关卡,不受审判。这个人物是孙小想说的道理的总和,或可说是通过人物命运引发的一系列思辨的终点。要想评价他的“政道”,我想我们最好选择“嘘”——天地噤声,无话可说了。
我们已经到达了终点,看到这小说里的人物起起落落,一个连着一个,好像64卦,相互变化衍生。孙小说《悲惨世界》里只有卢云和伍定远,于是他又增添了两极:杨肃观和秦仲海。这样所有的人物在四维里激荡碰撞,他们互相观察、互相理解、互相批判也互相成全,整个故事于焉诞生,展现了作者一种深沉的历史观。金古时代的武侠小说都没有这样的要求,“从慕容复的眼中批判段誉,一旦跳脱妒嫉的层次,那会是什么样的猛烈而悲哀的控诉呢?从游坦之(命运的弃儿)眼中看虚竹(梦郎的巨阳),那又会有什么样的火花碰撞呢?”但前人并没有这样写,他们的小说因而更加直白流畅。你也可以把《英雄志》当成那样的书看,那它恐怕真要落于二流,因为题材将尽、后来者众。但如果你进入到我指出的领域去做一番思辨分析,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而我的文章也就是毫无意义、观点错乱的一堆废话了。
所谓“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方有英雄志。.若无经典武侠剧情的支撑,便诞生不了这样复杂磅礴的结构,更不会有多少读者来碰这本大书了。在金古的世界之内,开拓一片武功与思想相连、江湖与庙堂互动的崭新空间,便是《英雄志》这本书独到之处。“江湖唯有英雄志”,那是网友的谬赞。《英雄志》的思辨之路可以继续走下去的。小说以杨肃观来结束讨论,已是孙小的最高点。也就是说,孙小暂时不能加上这句话:
五、透过孙晓的视角,理解并批判杨肃观。
作者也说过自己处理杨肃观已很困难,正在努力完成。可见极限之上还有攀爬的空间,思辨永远不会结束,终有一天读者也会自己登峰,那时可能就是和《英雄志》分道扬镳的时刻了。书上给出的答案永远只是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想在《英雄志》中给出“结论”的孙小一身是胆,但这对他来说其实才刚刚开始,远未结束。《英雄志》不能把话都说完了,也说不完,所以结论是:继续期待《隆庆天下》的辩论。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15:1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8037.html
上一篇
佳期如梦《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