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导演之中,声名最隆者现在莫过于,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了,尤其是前两者,成名已久,是中国最早的被祭上神坛的两位导演,对我而言,张艺谋的电影太过匠气,尤其是最近几年拍的电影,更感空洞无物,形式已经远大于内容,张已经不太会讲故事了。而冯小刚则是自成一派,他的电影能沾上地气和市井最贴近,但过于在意票房和商业,也让冯和大师的距离越来越远,给他的定位就是一个有市场号召力的拼盘大师。再说陈凯歌,一个毁誉参半争议颇多的人物,就电影而已,对他的作品相对更欣赏,读他的自传《少年凯歌》,则让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说,读《少年凯歌》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陈凯歌的文字功力,虽然对他以前就有笼统的认识,知道他家学渊源,电影作品多有人文关怀,但还是没想到其文字是如此了得,单纯就文字本身而言,毫不夸张的说,纵是很多成名已久的作家也未必如!《少年凯歌》这本书并不厚,总共也就8万字左右,书主要是叙述了陈从少年到文革期间上山下乡这段时期的经历,书中充满了思辨的语言,用自省与批判的精神来剖析自己,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最大的诚意!纵览全书后会油然而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
书的前一部分,描述了陈凯歌的童年,作者笔下的北京和其童年生活,非常传神,如临其境,其对老北京的热爱和怀念从书中能找到佐证,再联想到陈凯歌后来拍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的短片《百花深处》,现在看来更能体味片中过的情怀!老北京在现代化的今天,早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陈凭借其幼年的经历和成长的环境,能连拍两部京剧相关题材《霸王别姬》和《梅兰芳》,这份京腔京韵这份地道,不是其他导演能达到的,陈凯歌借助影片又感受了一次繁华旧梦,也只能在电影中感受了,借助胶片也让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去领略老北京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少年凯歌》中着笔最多的部分就是,陈在云南景洪插队下乡的经历,对于文革,像我这代人是有一种隔膜感的,从时间而言,文革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父辈中就有很多人有上山下乡的经历,但文革对我来说又是面目模糊的,我所有对于文革的了解都是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得到,没有了亲身的体验,也就没有切身之感,总是有些雾里看花,虽然也曾到处搜罗有关文革的资料,想多了解这个年代,手头关于文革的书很多,多是纪实性或自传性质的,看过几本,读后或让人感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人的渺小,或掬一把泪为书中人物遭遇所感!但陈凯歌这部书关于文革的记叙,给了我另一个视角,其更多的是用平和的语境,自省与思辨的笔触来描述这段历史,没有太多的渲染和煽情,更多的是一个思考者个人的思考历程!能真的剖白自我,直面一段很多人不堪回首不愿回想的岁月,这是需要勇气的,在自序中,陈凯歌说,“我常常喜欢坐在我们在曼哈顿的公寓浴室门外的地上,抱着膝梦游一样的想。。。。。。我听见我自己儿时的歌声,嗅到那个年代北京晚秋的空气,我竟能回味此生第一次吸烟的滋味,隔着烟雾我看到了死去朋友的脸——我重温了我的生命。”这段话给我很深的印象!
书中有段陈凯歌对自己父亲的忏悔,很多媒体都曾提过,就不熬述,反正就我而言,是能理解的,很多人揪着细节不放,说陈凯歌忏悔的还不够,我感觉是没有道理的,陈凯歌不是卢梭,《少年凯歌》也不是《忏悔录》 ,能真正的反思自己的人就值得尊重,巴金的《随想录》在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时也不过点到即止,余秋雨还宣传其在文革时没有任何值得忏悔呢!
再说说现如今的陈凯歌,自《无极》之后就遭遇了恶搞,公平而言,无极我认为也有可取之处,谁让大家都喜欢人云亦云,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而且谁让大家都喜欢喷知名的人呢,现如今网络上早就有了一种反权威的意识,不幸的是陈凯歌成了靶子,无意替陈凯歌辩护,就是分析一下陈大导现在的境遇。还有一点,就是陈凯歌自从和陈红结婚后,再加上《无极》之后的争议,很多人喜欢借攻击陈红来攻击陈凯歌,剖析其原因,是否有陈美人年轻时国色天香,与陈导演结合郎才女貌,攻击者中多少有几分醋意和艳羡呢!呵呵,这些不过是笑谈了,我想大家还是应该关心一个导演的作品,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读《少年凯歌》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陈凯歌,一个充满人文反思的儒者,不希望陈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艺术与商业总是矛盾的,说能完美的融合,大多是自欺欺人,陈的电影也许注定是小众的,大场面大明星的堆砌不一定适合他的电影,选择陈凯歌作品,首先是欣赏其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与其它无关!据说陈的下一部电影是《赵氏孤儿》,至少我还是抱有一份期待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14:4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