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全文,给了自己些许的鼓舞与对未来战胜自己的“孩子的反应”的期待,看得出来,读这本书的人并不多,我想这本书是不甘于在黑暗的角落里的,即便如此,它也会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说特别,其实那些理论的东西也不过是老生常谈了,只是我们总是试图书中,电影中找寻自己的影子,以得到些慰藉,或者还在各种药物的滥用中痛苦的过日子或者是其它的什么,它的特别之处(至少对我来说)就是真正的让自己的训练着与自己的孩子的反应斗争,去记录下来去应对,而不是只是我想,我想……然后陷入无止境的我想之中,最后被自己的胡思乱想折磨。
我得感谢去年困境中遇到的焦虑以及抑郁的问题,它让我思考活在当下的问题,这是看此书最大的心得。我才发现我原来常常穿梭于时光之中,在吃饭时我想着下午即将要做的事,(有时固然是一举多得的事,但仔细一想,我连一顿饭都没有细细的品味,不过是自己过于担忧而已),在洗澡时我回味着一天的所见所闻,却没享受着沐浴中一切烦恼与不快洗刷而走的愉悦……
我常常没有活在当下,脑子有时就爱想,想得却是些没啥实际的东西,常常发觉很累却无能为力,尤其是夜里的想,漫无目的的想,常常只是以自己难以入睡结束而已。
于是我想到了文中最后的故事,如果我是那个和尚,我想我一定在快乐的恣意享受着草莓的香甜吧,多好的对活在当下的诠释啊!
“随着你对区分自己孩子气越来越在行,你就会想得越少,感受得更多”,我相信这句话!生活重在体验,重在感受,绝对不是时空旅行般的想!
还是回到文章吧,看看大家的思路是否与我有共鸣:
2条线索:
1)孩提时,孩子的经历->不安全感->孩子的反应->强化->条件反射似的思维模式(常常是破坏性的)->不自觉的影响至今并不断强化的习惯
2)成年后,新的经历或者说陷阱or圈套->再度重现类似的刺激环境->不安全感->产生孩子似的反应,其实就是在控制欲下触发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的思维模式,这种“不安全感+控制欲=毒药”下,便产生了焦虑、抑郁etc.
于是,2个解决方法便出现了,“自我交谈”and“完成动作”(感觉翻译的有点生硬)
2个解决:
1)“自我交谈”,其实是针对处理成年的“孩子的反应”,即针对成年线索线的后半部分去解决问题。当产生这种孩子的反应时,核心要点是三个:1是问这种想法是事实还是想像;2 if=想像,那么就要用到方法去停止这种想像了,比如刹车的心像,换频道,不要养鸽子,其实实质就是将停止这种不必要的想像;第3自然就是let it go。放开它,随它去。这个其实是最难的。我想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其实对大部分的我们或许已经意识到这些破坏性的孩子气的情绪反应,并有可能我们也停止过去想,去暗示自己不要多想,但是结果并非所愿的所不想就不想。我想可能真是缺少一种训练或者一种对孩子气的更进一步的识别吧.
2)而“完成动作”则侧重于一种反问,一种追本溯源去解决问题,通过历史与现在以及趋势的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即2条线索中的孩提线以及成年线的前半部分。作者翻译的有点生硬,其本质就是带有一点找到问题根源的意味,从源头入手,找到最初引发这种孩子气的原因,最后克服。但并非一定要找到源头,关键在这次陷阱中你发现了它,认识了它,然后不去管它,并让今后在面临同样的情况下能够更轻而易举的扔开它。
人格分析不多讲了,可以对号入座,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我想还是再细细品味自我训练的10个原则吧,告诉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而且自己对于思维也是可以选择的,抛弃以前的焦虑、抑郁、完美主义等等的坏的习惯,不要试图去控制生活,而是努力的活在当下,去迎接每一个挑战,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希望这不要仅仅是愿望,努力去实践是最好的答案!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14:1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