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The House at Satan's Elbow鬼屋小分店——John Dickson Carr的《撒旦肘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12:21
  • 57

By looking hard enough in the wrong direction it is possible that our squint eyes may discern truth.

努力朝错误的方向看去,我们的眼睛也可能觉察到真相。

——Dr. Gideon Fell

1964年六月的一天,历史学家Garret Anderson受好友Nick Barclay之邀,前往位于Greengove的Barclay家族祖屋,神秘的撒旦肘之屋。

曾经收入微薄的Garret,自从著作被人改编为音乐剧之后,广受欢迎,于是就成了有钱的名人。而这所撒旦肘之屋,则是几百年来一直闹鬼的小屋,鬼魂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历史故事。

不过,Garret真正牵挂的,却还不是这些。在他心中,有一个一直放不下的神秘女孩——Fay。去Greengove的旅程途中,他意外地与Fay重逢。Fay遮遮掩掩的举动,令他已经有所预感,在那个鬼屋里,将会发生奇怪的事件。

果然,在他抵达撒旦肘之屋的那天晚上,房屋的主人Penniton先生在封闭的书房里被谋杀。当时在房子里的人,有他年轻美貌的妻子,有神经兮兮、叫嚷着鬼魂杀人的妹妹,有表情木然的医生,还有底细不明的Fay,以及Garret和Nick这对好友等一系列人。来到鬼屋救急的Fell博士,不但需要从中找到凶手,更需要找出密室杀人的诡异手法。密室专家可以再显身手吗?

John Dickson Carr 1965年的作品《撒旦肘之屋》(The House at Satan's Elbow)是他后期GF系列中比较引起业界注意的一本小说。JDC将这本小说专门献给一直以来与他私交深厚、同样热衷于不可能犯罪的好友、推理小说家Clayton Rawson。这是两位对于英美不可能犯罪小说、尤其是密室推理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作家,多年以后Edward Hoch编撰不可能犯罪短篇集All But Impossible!时,还在书前向这两位大师级人物致敬。仅就这一点而言,本书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但是从内容上看,作为JDC后期创作的一部小说,本书“秉承”了这一时期作者的不少缺点,却难觅黄金时期经典著作的精彩手笔。

小说的故事情节被安排在英国的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闹鬼”小屋,这是典型的Carr式设计。回想Carr前期和中期的著作里,有不少类似的构建。比如早期Henri Bencolin系列的《城堡骷髅》(Castle Skull),GF系列的处女作《女巫角》与接踵而来的中期多部著作《燃烧的法庭》、《不能颤栗的男人》、《连续自杀事件》,HM系列中这方面也是作者最多眷顾的题材,如HM出场秀《瘟疫庄谋杀案》,后来的《红寡妇屋谋杀案》等等。作者在创作这些作品时都使用了一个固有的框架套路,即:作为故事背景的小屋总会伴随着一个或几个古老的故事与传说,这些传说多半还会牵扯上欧洲传统鬼故事中的巫师、邪灵、吸血鬼等一系列要素,或者直接拉上历史渊源,比如《红寡妇屋》中浓墨重彩描绘的法国大革命故事,用古老而不可解释的谜来渲染小说的气氛,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是JDC经常使用的招牌手段;接下来,就会有一段与屋子现任主人有关的发生于现实的事件,事件本身也可能十分神秘,比如鬼魂的“死灰复燃”,人物的古怪举动,与之纠缠交织在一起的,则常常是财产与遗嘱,以及出场人物(往往是一个大家族)内部的互相不信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为后续的发展作充分完备的铺垫;然后,作者就构筑起一个不可能犯罪事件,将小说推向第一个高潮——凶案发生,这一部分与前面的开端与发展密不可分,一般而言,读者只有在接受了前两部分之后,才能够认识并惊叹于凶案的不可能性,从而进入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惑状态,这正是作者想达到的主要目的,加深“神秘小说”中“谜”的色彩,所以说,在很多方面,JDC所作出的贡献,就在于使推理小说的本名Mystery,更加的Mysterious;最后,也就是调查结案部分,侦探出场,真相大白,挖掘出不可能事件的可能性。一部Mysterious Mystery就此完成。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种构架的小说时,就可以深刻理解和赞同作者的真实用意。没有前面两部分——历史与现实的全面铺垫,也就不会有第三部分的神奇与惊恐,也就更不会有第四部分的意外与震惊。若以意象的方式来形容,小说使用波浪型的伸展曲线来引领读者的思路前进:从现实到幻想,再到现实,再到幻想,最后再回到现实,波浪群需要成功,就需要使后一个波浪充分盖过前一个,达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读成功的Carr小说时,总能体会到惊涛骇浪的艺术感受,总会有一些刺激与意想不到的收获。

回到这本书上来,成功创作推理小说三十多年的作者在使用套路上已经十分娴熟,同时却也忽略了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如何保证“一浪高过一浪”,这可就需要情节方面的新颖构思,而不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后一点操作的出色与否,正是区别Carr小说优作与劣作的主要标尺。本书可以算是一部整体合格的旧作翻新,却称不上用心打造、创意巧妙的经典力作。

不过,我看也大不必苛求John Dickson Carr,他后期小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实在大多数同时代推理小说家身上也是一样出现。推理小说要想永远保持活力,不断推陈出新,即使对于天才型作家,也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事。这是一个需要长久研究的问题。

本书我给70分,如果是JDC的铁杆Fans,还是很有读的必要,就好比同一本经典的《无人生还》,如果换个名字,换些对话,换个背景,仍然会被许多AC迷捧若至宝。只是,相似的鬼屋设定,相似的密室手法,相似的人物关系甚至陈词滥调的爱情主题,对于读全了JDC中前期(1950年代以前)作品的普通推理爱好者来说,就不见得有很大的吸引力了,读者完全可以多花点时间欣赏其他同时代作者的优秀作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