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您别介意我用了这么大的字眼)中第一阶段的读书生涯差不多是从小学三年级爸爸给我办第一张图书证开始的,在那个提前确定进入当地最重点的中学读书的六年级达到顶峰,接着一些微弱的余波在初一和高一摆了摆尾巴,就匆匆画下了句点。
在这短暂却精彩(相对我之后的枯燥不堪的应试生涯而言,这个形容词还不够有力)的几年里,回忆很多也很美好。这里,配合书评(如果还可以这么说这是书评的话),我想聊聊和历史有关的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
最早看到爱不释手的历史作品是余秋雨的历史散文,那个时侯年纪小没有钱(我也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买不起《山居笔记》(我那时候居然还攒过钱汇款给秦文君,请她给我邮寄一本有她签名的《小丫林晓梅》),就买了《夜雨诗意》。这是季羡林编的百本散文集中的一本,每本还不到十块钱。by the way,那时候还没有当当卓越,买书只能去新华书店,任其宰割。
似懂非懂地看完了整本书,最喜欢的是《一个王朝的背影》《西湖梦》,还有后来在借来的《山居笔记》里看到的《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这四篇文章看到倒背如流不敢说,但是看过不下十遍真不是吹牛。爱屋及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康熙、西湖、黄州、魏晋。余秋雨现在的书,翻翻就看不下去了,人出名了之后是不是就要咬文嚼字地做作一点?但也不能一棒子把人家给打死,我还是要谢谢他当初写过的好文章。
接下来,遇到了新华书店百年难遇的“大赦”:很多库存的书三折起售。这样,我花了30%的钱买了元史和清史。本以为自己已经慢慢走上“正路”了,打开书才知道,自己对历史的热爱原来只停留在用美妙的通俗的白话文写出的历史故事这个层面上。十几年过去了,仍是没有一点长进。
所以两代史作为不曾也不会翻开的书,在书架上一躺很多年。倒是一本从旧书摊上淘来的讲顺治的小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个皇帝,无需加上皇太极的儿子康熙的父亲这样的标签就足够吸引人了。他和董小宛,他和多尔衮,他和孝庄,他和寺庙……书薄薄的,却也是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直到一位朋友看到之后,直怪我有这么好看的书却独享,于是借走,至今未还。算是彻底惩罚了我的自私。
那个时侯,各大电视台极其配合地轮播《鹿鼎记》,其规模之大丝毫不输美国日后在伊拉克的空袭:一集还未平息,一集又来侵袭。
可惜那时候没走上路子。对清朝的那些兴趣立刻转移到主角身上,迷恋了一阵陈小春,并丧心病狂地认定他就是当时最帅的男人了。
后来,在乱七八糟地读了很多书之后,我上了初一。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历史老师,此人身高180+,上课的时候总是写满一黑板的板书,然后在下课之后把黑板擦干净才离开。
有一次,他在另一个班上课,多次警告一位同学上课不要看闲书,无果。他便没收了这个同学手中的柯南。下课后,朋友托我去找他讨书。第二天,我去找他,可怜兮兮地说,老师,你昨天收的书是我的。他极其友好地说,是你的呀!早知道是你的书,我就不收了。以后记得在你的书上都写上你的名字哦。不过呢,我知道你们班主任喜欢看小说,我把书给他看了……在语塞之后,我又硬着头皮去找班主任。
他偏袒我不是空穴来风。我喜欢历史,也喜欢他的课,还总是包揽班上的最高分。有次他监考我考数学,考前他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我桌子旁边说,你知道你昨天历史考了98分啊!
我总是记得,他问我们知不知道他最喜欢史记里的哪句话,我们猜不出,终于有个男生做了个小鸟扇动翅膀的动作。他立刻认定该男生和他是知己,继而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教完我们这一年,他就去南京读研究生。后来,偶尔听到谁谁回来说,今天在街上看到他了。但是我,却再也没有见过他,也记不起最后一次见到他的样子了。
初二换了一位女历史老师,突出特点是脸很圆很大。我们叫她“大脸猫”纯属第一反应,只是没有想到隔了很多年,当年同学的弟弟又成了她的学生,唯一不变的居然是她的绰号。
她脾气很好,课也讲得不错。上公开课,她点我上讲台指着地图讲麦哲伦的环球路线。我当时没有想过多年后去回想当年的事情,会有些有趣的新感受。现在,我专门研究西班牙语,专门研究伊比利亚半岛,专门研究拉丁美洲,当然也不会错过历史上名声远扬或者也可以说成臭名昭著(替拉美人民感同身受一下)的大航海时代。再回想起当年的那一次上台,迷信兮兮地想问问是不是命运真的早早就安排好了。
印象最深的是,她讲到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偏偏“萌”字音咬不准,总要说成"men”这个音,所以留在我们心里最深刻的是明朝的资本主义“门牙”。
最后一个优秀的历史老师是高一的那位。第一次来上课的时候,他把茶杯包在卷着的历史书里,到了教室,书摊在讲台上,手里拿了茶杯,开始上课。书,他是用不着翻开的。据说,在武侠小说里,这是最高境界。那第一堂课下的时候,我们一个班的人不约而同地啪啦啪啦地鼓掌,经久不息。之后的每一堂课,上课前,听见他的脚步声,我们就期待地相互转告,他来了,他来了。等到他进来,又是噼里啪啦地一阵掌声。等我们激动的心情都抒发结束后,他开始上课。整整一年,他们给我们上过多少节课,我们就给过他多少*2-1次掌声(第一次上课前总不能平白无故地乱拍巴掌,之后的每堂课都是课开始前一次,课结束后一次)。
高二的时候,因为我们是理科班,就没有历史课了,我这是在没有发到历史新书之后才知道的。当时那怅然若失的心情,哎,怎一个愁字了得?
大学里,也有过一学期近代史。那个老师第一堂课就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历史课也可以上得这么无聊的啊?偏偏这位老师不安于仅仅照读课本,自从他开创性地说出“哥伦布横穿太平洋到达美洲”之后,我对高一那位历史老师的思念之情如滔滔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题跑得实在是太远了。赶快回来。
在摆脱可恨的应试教育之后,我又经历了不知所措的迷茫期,等到缓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大三了。不用别人说,也知道这么多年只读“圣书”,自己的面目已经相当可憎了。开始读书,像小学那样。
就是这样的机遇,让我遇到了《明朝这些事儿》。您可以说它低俗,您可以说它快餐,您可以说您还要保留意见,但是,不管您怎么说,都改变不了这本书让我不知不觉挑着应急灯看到了凌晨的事实。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以前的那个我又渐渐回来了:喜爱听历史故事;喜欢在从图书馆回家的路上买一根冷饮;喜欢在没钱的时候去新华书店一站一个下午,或是在有钱的时候去旧书摊周围转悠(现在我就没有那么捉襟见肘了,这十几年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真的提高了不少)。
不废话了,赶紧收尾。作者说:历史本身很精彩,也可以写得很好看。自然,也可以讲得很精彩。优酷上输入“袁腾飞”,我就彻底明白了,大学里的那位历史老师,他只是历史上的一个意外。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11:0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7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