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老赵聊天,提到买了本《额尔古纳河右岸》,当时提出了一个看法:买亏了。老赵追问原因,答曰:写的太淡了。
是的,近几年,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成功的小说,都不出两个角度:地域的和民族的。感觉这样写,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说到地域性,有贾平凹和陈忠实的陕西、莫言的高密、余华的浙江农村,还有前段时间那本不是很成熟的《笨花》,无疑都是地域性的作品。说到民族性,则有阿来笔下的藏族、姜戎笔下的蒙古族、霍达笔下的回族。我当代文学看得少,大体就想到了这些。其他也有一些类似的成功范例,比如写历史,但是近几年无疑缺乏了一些如《沉重的翅膀》一样的优秀的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改革的作品。反腐倡廉的作品不少,不过在文字的雕琢上,差了一些。
提到《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个人感觉首先是:这又是一部民族作品,出版了好久,始终也没有买。那天在三联书店转悠,觉得怎么很久在图书馆淘书,不支持作者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买了本《额尔古纳河右岸》。买回来第一个震惊的事情就是:迟子建是个女的!天……我认罪……也算是文学票友,这个居然都不知……于是怀着负罪的心情使用了著名的山寨维基——百度百科,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迟子建女士的作品我也没有看过……可能曾经看过几个短篇小说,不过中长篇是没有……于是又认罪了一下。
但是真到读的时候,感觉始终是一件事情——淡。作品写的太淡了。有些可以大写特写的东西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涉及。比如,当年读《白鹿原》,感触最深的就是白鹿原里面拥有的大量的对于历史结合部的描绘。感觉在《笨花》中看到了《白鹿原》的影子,只是写的太过疏浅,而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于历史的描写,太少太少了。中俄贸易,一笔带过;中日战争,一笔带过;文革,一笔带过。放在《白鹿原》中,这都是大写特写的东西啊。
太多了一笔带过,作品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淡”。若是展开了写,恢宏一些,会好得多。从宏观上展示出鄂温克人的一个绚丽的画卷。
等等。
不是这个样子。
首先,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难道,迟子建女士想不到,难道收获的诸位编辑想不到,难道茅盾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想不到?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其次,这样换个形式写,是不是很难?不会,应该不会很难。迟子建女士在后记中写了自己对于鄂温克的调查,很详尽的那种。
因此,结果就是:
迟子建女士是故意这样写的。
因此,我又认罪……这点东西都看不出来了……
下面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
原生态,永远保留自己原生态的生活的决心和努力。作者是以一个部落酋长的第一人称写就的(宣传材料上还写有“部落里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话说,就不能写成妻子么……何况,这个部落既不大,部落酋长又经常换,实在不知道这个宣传者有没有看过这部书),那么,肯定是要以这个第一人称的角度来描述,在她看来,死了五头驯鹿,比日本退兵要重要得多,自己部落里有一个人死了进行他的葬礼,比文革也重要得多。
但是,真的不得不离开生育他们的土地,走出森林的时候,她不再简单的论述,生活的不适,对于外界的迷惘,期待回到丛林中的期盼,都详尽的得到了描述。
视角,决定了文章的内容。
无论外面世界的变化,我们只是安静的养着我们的驯鹿,安静的供奉着我们的萨满,安静的逐水草而居。
这才是真正的鄂温克。
不错,迟子建女士也就是想给我们看一本真正的鄂温克的书。
感谢迟子建女士,实在是一本让人有看第二遍冲动的书。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08:0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