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像小说的小说,因为基本谈不上什么情节,而主要是主人公吕西安的心理发展史。以大段大段的内心描写,来说明吕同学思想性格的形成。小时候跟玩伴的一些游戏,也让吕思考良久。所以他总是显得比别人要早熟。在中学时,他就试图写一篇《论虚无》,结果被老师驳回。然而他“思想上的茫无所从一直都没有消除”。接着他想到自杀,因为“单凭一篇哲学论文是不能说服人们,他们并不存在的。需要做的是,要有行动。一声枪响,一个年轻的身躯浴血躺在地毯上,一页纸上涂着这几个字:‘我自杀是因为我并不存在。我的弟兄们,你们也一样,你们都是虚无!”(这一段感觉很酷)不过幸而没成为事实。接着他买了《精神分析导论》和《日常生活的精神变态学》,看了以后“恍然大悟”,认识到“我有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接着他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将自我的很多思想从弗洛伊德理论那里找依据。后来他又开始参与政治活动,主要原因是想“加入行动”,也就是说不耽于纸上谈兵。而最后,他终于彻悟了:“我以前总是在寻觅自己,却寻找不到”。“真正的吕西安,要找到他,必须在别人的眼里”,在别人的百依百顺中,在别人的希望的等待中。他一直以为他是偶然出了偏差才存在的,其实“在他出生之前”,他的位置就确定好了。
这多少又落入了一些宿命论的套路,于我来说是不大满意这样的结局的。或者说,把原先的一个答案又搞的有点似是而非。
简单的来说,存在主义所认为的一切都是虚无,更多的是从一个长远的时间段来观察,人出生一无所有,死去也化为灰尘,其间无论贫富,悲喜,仿佛也都无意义。就算是人反过来活,就像《本杰明巴顿奇事》所设想的那样,也逃不开这个圈子。不过,按照萨特的结论,真正的巴顿,是在别人的眼里,在爱人黛西眼中,在女儿凯若琳眼中,在导演大卫芬奇眼中,也在观者你我眼中,这个还算是有点意思。然而要说巴顿的自我,在出生前就已确定,多少还是让我想不通的。也许萨特的其他书会有更多阐述,或者萨特后来也多少更新了这篇早期作品中所讨论的思想。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08:0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