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小团圆《小团圆》,这经年的噩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07:45
  • 17

《小团圆》

许是真的应了那种说法,再有才华的作家一涉及到自传性质的东西,才华难免会打折扣。

那样盼着念着它在大陆上市,走进光合作用书店的时候终于看到它红彤彤的躺在书架上,那个书帧倒像是旧时人家过年时红彤彤的大门门环,“小团圆”几个字细脚伶仃的,倒让人想起鲁迅写过的那个撑着身体像圆规的“豆腐西施”。最怕看到以前张爱玲文集里惯用的那张照片,穿着腰身过于紧的绸缎小袄,修饰过的弯眉毛高吊着,眼神斜斜的有些凌厉,不知怎的一看就像是命薄的人。这次还好,除去书皮书封之类的,是外表很朴素的一本书。

看到大半,却细细碎碎的有些晕。朋友打电话来说,也说过于细碎,不似其他的书可读性强。让我不禁再次觉得,不管是旁人的还是自己的,生活还是远观的好,才能看着那些挣扎那些事故那些苟且那些幻灭的憧憬,不至于“马上变成单薄悲凉的小嗓子”,惨不忍睹。笔底有了这般那般的禁锢,有了现实和虚幻、自我和旁观者的跳进跳出,抖抖索索。

我想,除却怕当年尚在台湾的那个“无赖人”再借机生事的考量之外,这也是张爱玲打算销毁,让这部书永不见天日的重要原因吧。

朋友惊讶的是“原来她也曾那样的苦过,看了觉得心酸”。我惊讶的倒是——她一直都是这般的苦,仿似从未像后人以为的有过年轻成名的张扬。九莉单薄、长相平凡,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生活,辗转于“三姑”、生父“二叔”、生母“二婶”之间,有一次被后母打,关起来不准出门,抱着“老太太的人”的韩妈痛哭,以为只有韩妈喜欢她,只为了韩妈日日的生长,可是也终于发现自己不过是“韩妈的事业”。从始至终,从头到尾,九莉都是这样,讨好着别人,找一块立足之地,甚至要讨好着自己的生母。即使遇到“邵之雍”后灰姑娘变身的那刹那也很快的就过去,陷她于更大的悲凉。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怎么敢看张爱玲的。再怎样的生活,再怎样的人,也不堪这样掰开来细细的揉,仿佛放在显微镜下被人观看,一个眼角溢出来的眼神,一个下意识的小动作,哪怕是空旷的夏日午后一缕风,都被纳入细细的心思。让人受不了的是这种细碎。我倒宁愿大咧咧的、很傻很天真的相信那些垒出来的神像,譬如说电视节目里恍然青年偶像的马云、潘石屹。今天这样明星式的、掩盖掉所有不光彩的包装,倒是更让人舒心,起码相信纯粹的存在。

这样比较,倒觉得我丝毫没有做小说家的潜质,对残忍缺乏承受力。

看这本书也同样看得细碎,坐下翻几页,睡前翻几页,车上翻几页,每次合上书的时候,总是想起重重合上的那扇门——母亲蕊秋侵吞了她的八百块港币助学金的时候、得知安竹斯死讯的时候,“但是现在一阵凉风,是一扇沉重的石门缓缓关上了”。作为隔了将近半个世纪才面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不是也像是张爱玲身后凉风关上的一扇石门?只是这一声未免太凌厉了些,恐惊了世人,惊了地下的张爱玲。

总觉得张爱玲拒绝出这本书有她自己的考量,在百年身后出这么一本书,恐会伤了自己伤了世人,虽叫“小团圆”,那不过是含着泪欲语还休的苟且,怎会真的是一个团圆结局?不仅不团圆,字里行间的凌厉,倒像是走进了飞刀阵,耳边时常有凌厉的飞刀声,让人恐惧不知何时就中刀身亡。例如书中经常提到的那个反应“震了震”,听见蕊秋说她“活着就是祸害人”的时候,“震了震”;看到九林写给二哥哥的信背后说她不堪的时候,“震了震”……反倒是挨后妈翠华的打,被赶出去这些写得轻描淡写,不似真正的伤害。彻底没有了爱也好,但是却往往都是这样的对白——蕊秋说“你二叔(生父)总是伤了你的心”,九莉“二叔伤了我的心?怎么会,我从来没真正的爱过他。”

残存的那点挣扎的爱渐渐成了灰烬,看到她写“马桶里的男胎,以为冲不掉,却竟然冲掉了”,实在无法想象她写字时的心情,经年累月之后,已晚年的她还是这么恨自己?!

书头书尾都是那个噩梦。“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因为完全是等待”,这经年的噩梦,让人从心底往外的寒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