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溢出的都市《失忆反而是一种幸福》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06:24
  • 96

历史不总是使人骄傲,有时也让人尴尬。

而如今的城市,总是令人尴尬。

“三年大变样”,这是我的故乡市***,乃至省***提出的城市发展路子,虽然当中不乏有先见的领导提出“三年大变样不单是拆”,但在城市无序疯狂扩张、官员一味追求政绩、市民主动“献身”失忆的环境下,这些声音只能注定是苦口婆心的良言,拉不住城市变革那已失控的步伐。不仅仅是我的故乡,曾经的改革前沿广州不也有如此口号么?着力打造世界金融中心的上海不也有“一城九镇”的日新月异么?

在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眼里,城市先是四维的记忆之城,然后才是三维的物质之城,三维的城市毕竟要存在于人类记忆这一维才有存在的意义。对啊,城市的种种,都承载着你我的集体记忆,都包容着你我的情感,情感是城市的血液,记忆是城市的灵魂,而如今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现代化,一片美学化、和谐化的市容和人际关系。暂且不谈冷冰冰的现代科技究竟给城市人际关系造成几许伤害,只是讲我自己的经历。

故乡是所谓的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的历史不仅繁衍了无数的燕赵慷慨悲歌之士,而且还不自觉地荫庇后人至今。每次同人介绍自己的故乡时,便引经据典,回溯历史,心里免不了一阵虚荣自豪。

自豪什么?是胡服骑射的燕赵文化,是开一代先河的建安文化,是“南景德,北彭城”的磁州窑文化,还是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文化编织的黄粱美梦……可这只是历史,这只是或许令人骄傲的历史,而让我们尴尬的是,抚今追昔之后,如今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实况到底如何?

这问题似乎大得吓人,其实每个人何尝没有一个答案。曾梦想着远离故乡时,要好好保留一份故乡的记忆,若干年游学归来,虽然心里满是回归的感动,脸上仍是压制着激动,一副不紧不慢的淡定表情,或者再矫情些着亲吻着故乡那熟悉的泥土味。可再回来时真的是不紧不慢了,因为故乡没了,故乡的记忆好像真的只是记忆了,无法醒来的梦魇。原以为故乡会等我回来,原来只是我偏执地一厢情愿——她和我在外面流浪的那些城市别无二致了。

游人如织,车水马龙,这满目的繁华,未免不是空无。就这样失忆了,选择性地失忆了。老巷古院,青苔井栏,这些久远的时空在记忆里荡然无存,那些城市旮旯角的断壁残垣,隐隐约约地标示着城市的前尘往事,落寞而执着。恍惚间怀疑起故乡的历史,再同别人介绍故乡时,虽然说辞无异,可底气弱了很多,不敢动辄就拿历史,拿文化压别人,因为那些历史文化都已经被堆积到了书本图纸上了,那点虚荣的身份认同就免了。

对城市而言,那些纸上的历史又算得了什么呢?不怕哪天给邻省,邻国的人谈笑间抢了去?有了历史也不一定代表还会有记忆,记忆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诉诸于集体的记忆便扎根在城市,而我们个人的记忆,也在慢慢流失而不自知。

“不管是为了什么样的理想而全盘埋葬自己的记忆,和为了理想而引刀自宫一样不可理喻。无奈今日中国,欲练神功的人越来越多”。

现今城市达尔文主义当道,日新月异成了城市发展的不二准则。只是当这剧变渐渐平息后,是否会有足够的城市记忆来填补这巨大的兴奋逝去的心理空白。只知道,我们可以继续阶段性地分裂,阶段性的失忆,可以继续把物质世界的那一套规则强加在精神世界,美其名曰两手都要硬,可以继续醉心于经济至上,醉心于大国崛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