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MSN上和朋友讲,苏珊•桑塔格的《同时》出了,黄灿然的翻译。后来朋友说:我刚见过她。。。我吓一大跳,无话可讲。原来,这哥们儿是把桑塔格看成桑格格啦。。。果然,误读无时无刻不在,连段位这么低的都可能有。
确实,误读无时无刻不在,尤其对桑塔格这样一个谴责美国***、反叛学院、反对过度阐释、从不强调性别的公共知识分子而言。她的履历写下来,就很有一些意思:比如虽然是身处纽约文化圈的美国人,却依然为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强度摇旗呐喊,为推荐那些不知名的但才华出众的作家不遗余力,为站在美国***的批评者的立场上而倍感骄傲,为写作之余的介入现实的姿态感到焦虑。。。可见,她确实把不少时间用于试图去除两极化的、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去,以此赞成政治脉络中的多元化和世俗化。
而这一切努力,也正如在《同时》中所见的。《同时》的书名取自桑塔格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以此纪念本书多种声音的性质,纪念她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美学思考与伦理思考、以及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不可分割性。
《同时》封面的照片运用的很好,虽然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处理,但刚巧暗合了桑塔格所说的:一张照片就是一块碎片,一次瞥视。。。而这张照片也果然瞥视到了我们。
说回《同时》这本书,其中《同时》那篇文章就是讲到了作家与道德考量的问题。桑塔格很确定一点,就是每个民族的主要光荣都来自其作家。而如何对一个作家进行道德考量,确实有着一系列标杆,比如首先是要严肃,独立,不要犬儒,虽然这并不排斥有趣。
此外《同时》还讲到了一个关于写作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总有那么多的故事可以讲,但我们肯定不能同时讲,而又很难解释,为什么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于是作家的艺术,就是在那故事,那次序,那时间,那空间中,寻找尽可能多的东西。从而小说家就是带领读者越过一个个豁口,把握住在叙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准则,从而在事情无法前进的地方前进。而小说也无疑成为了时间和空间的一个理想载体,来模拟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体验的基本结构,并且赋予或者收回一个生命的意义和感觉。。。
看来,知识分子就是这样,对于文学的界定都可以别开生面。毕竟在桑塔格看来,文学就是知识。尽管在它最伟大的时候,它也是不完美的知识,但这正像一切知识一样。而这种界定,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文学滑入常规矫饰的窠臼。并且桑塔格认为,一个坚持写小说的作家与其被认为一种抒情,不如被视为一种道德力量更有意义。当然这种道德力量并不是说需要在直接或粗鲁的意义上进行道德说教,而是要在我们可以认同的叙述作品中,唤起我们共同的人性、刺激我们的想象力、扩大并复杂我们的同情,从而培养我们的道德判断力。
并且她最后还说,未来也许将会有一种超小说,以非线性,或非次序性的空间来写。没有开始,它可能是反向的,而读者可以通过多个入口阅读它,并且这些入口都不能专制的宣称是主要入口。。。
记得桑塔格曾讲:写作是知道一些事情,而阅读一位知道很多事情的作家,是何等的乐事。确实,阅读桑塔格是一件乐事,否则我也不会在以上的文字中,大面积引用桑塔格。但是,乐事是一件事。而问题是,一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另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所要表达的,又是另外一件事。而对这另外的一件事,我想我也只能加入中国大量的装叉文艺青年的队伍中去了,在预防脑残的同时,附庸资本主义的风雅。所以好在桑塔格死的恰逢其时,在还没有被大多数人了解的时候,保持了她的纯粹性。否则她真要亲眼看到今天竟有如此数量的中国人民去过度阐释她;去消费她那一坨坨的文学观念,以此变成小资精神自满和自我恭维的方式的话,那她无疑是在自毙,并且具有无与伦比的讽刺性。
可见,一个人了解另一个人,尤其是了解另一个比较伟大的人,是一件多么不可能的事。就像很多人讲的,桑塔格的存在有一种美学和道德主义上的启示。但到底什么才是美学和道德上的启示?所有人都在传递着一种标签,语焉不详;正如我在上面所传递的关于《同时》的标签,觉得写得好,可以举起拇指赞一个,但能否在日常的写作中,恍然有所悟,实在难讲。
虽然桑塔格曾多次在文章中明确,自己倾慕《三诗人书简》那样的生活。只可惜,某种程度上,她生不逢时,找不到如此的精神同类。于是也只剩在20世纪的光怪陆离中,孤独地继续她个人的道德感。虽然这种孤独的道德感,反而会叫她的作品被不止一次的附庸和误读。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05:2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7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