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小團圓《小团圆》:一场“销毁”阴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04:22
  • 48

对于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似乎每个读者都带着放大镜在窥探,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几乎与文学性无关,大多集中在“销毁”“稳私”“自传”这些点上,没想到一代文学巨匠,在去世十四年后,还会遭遇这样的“稳私门”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尘封33年的《小团圆》今年2月在台湾、香港出版,4月8日大陆版上市,而这部写于1976年的著作,是张爱玲指名“要销毁”的小说,因为这本书极具自传色彩,当年未能出版,也是由于太过影射现实,而受到朋友的极力阻拦。

为什么现在又被出版了呢,因为张爱玲的遗产继承人找出了数条理由来证明:《小团圆》的未能出版,并非张爱玲的本意,只是因为当时政治环境复杂,胡兰成尚在人间,书中人物很难不让人联想起二人的感情纠葛,而如今,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小团圆》能够“无负影响”的问世了。

自传 才是《小团圆》最大的意义

《小团圆》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女主人公九莉的家史和情史,家史混乱无绪,而情史又牵扯到一名汉奸文人。正因为这个原因,此书面世以来,出版方便一直声称,这不是一本自传,请读者不要对号入座。可是这个声明,显得太没有底气了,连张爱玲自己在谈到这本书时都说:“我在《小团圆》中讲到自己的时候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而张的遗产继承人,也是当初极力阻止她出版该书的宋淇,也在给张爱玲的信中说道:“太多的人物像是‘点名簿’”。

如果不是影射了现实中的人物,如果不是写出了真实情况,用得着如此遮遮掩掩,你拦我阻,还拖上个33年再出版吗?而且书中与现实生活里,能对得上号的,还不只胡兰成一个,前前后后,大概有二十多个,这不就是一场彻底的披露么?

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人物影射了现实:蕊秋对应母亲,楚娣对应姑姑,九林对应弟弟,比比对应炎樱,邵之雍对应胡兰成,燕山对应桑弧,荀桦对应柯灵,虞克潜对应沈启无,还有个向璟对应邵洵美。

难道这还不是张爱玲人际关系的重现?如果对应一说有可信之处,那么张爱玲在此书中又披露了什么呢?这才是真正让人震惊的地方——父母不和最后离婚、母亲数不清的风流韵事、母亲与姑姑共事一情人、家族堂表之间常态的***、张爱玲在纽约堕过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情中夹杂着无数其它女人、张爱玲与导演桑弧拍过拖(而且有性关系);胡兰成和她的好友苏青上过床……

《小团圆》创作于1976年,那时的张爱玲已是55岁,她从不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自己的感情,但已过天命之年的她,对自己的家庭和爱情,或许有了冷静的思考和反醒,再加上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对两人关系描述得“夹缠不清”,当时胡兰成的好友朱西宁,打算根据胡兰成的话,来写一部《张爱玲传》,她不甘心自己的故事被另一个人垄断,所以动手写起了《小团圆》。

我不知道出版方否认《小团圆》是自传,是否便保存了张爱玲的名声,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为自己作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无非是搭上了复杂的家庭,无非是陷入了被贬低的感情,便让出版商如临大敌般的要撇清关系。如果是真正的张迷,他们耐心探究的,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张爱玲,so,否认《小团圆》是自传没有任何意义,承认这是一部自传,才是它最大的意义。

“销毁” 是否作者蓄意而为?

由于此书顶着本应“销毁”的帽子,引发了一部分张迷的不满,有些人甚至以不买该书来抗议,但更多人选择了接受它,并且在阅读此书时,将所有的出版信息和内幕,一网打尽,生怕错过哪一丝挖掘张爱玲隐私的线索。

而本书最先引起关注的是,便是张爱玲在写给遗产继承人宋淇的信中说道:“《小团圆》要销毁”,不过又加了后缀,“这些我没细想,过天再说了。”

过天?过几天,还是过几年?张爱玲写这封信的时候是1992年,而张爱玲是在1995年去世的,这中间间隔三年,难道在这三年里,她都还没“细想”出个结果来?从她创作这本书开始,便能看出,她对这本书极为重视,几十年间几易其稿。张爱玲过世之后,张爱玲的遗物寄到了宋淇家中,遗物中,尚未完稿的《小团圆》有好几个版本。可见自从1976年着手创作这本书起,张爱玲便从未放弃过出版此书。

评他人易,道自己难,如同一个人照镜子,怎么看都觉得不是最佳状态,也许张爱玲在修改《小团圆》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这样尴尬境地。因为这是最坦诚的一次疯狂,因为这是关乎身后名的文字,因为这是对自己彻底的一次清算,所以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到最后,她终于明白,她是无法写好《小团圆》了,如同她无法定义自己的人生,无法评判自己的对与错,所以,她放弃了自我评说,把选择与言说的权利留与后人,至于那句“销毁”的话,也懒得去改,因为那正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她曾经的犹豫。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