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确有点儿落伍,直到最近才把前两年很火的《货币战争》给看了,大概花了1-2个星期的时间,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如此口水的书怎么也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据某人说他是在厕所里把书看完的,而且大概也就是几个“厕所时”。豆瓣上的许多评论也对此书表示不屑,认为哪怕是看1-2个小时都是浪费时间,甚至归为烂书系列。但不知为何,我却很认真很仔细的把它读完了,没放过一个字眼,而且作了笔记,我发现书里解释了不少我过去写报告时产生的疑惑,当然对错与否是另一码事,但起码也是一个解释。
据说此书06年就在网上连载了,如属实,我实在佩服和惊讶,因为以这1年 多全球金融市场发生的事情来看,书中均或暗或明地提到了,比如国际银行家如何通过大放货币信贷引起全球资产通货膨胀,然后突然紧缩银根窃取人民财富,在收 缩银根前大部分“消息灵通者”已高位套出人民血汗钱,这种财富的再分配过程就是银行家的“剪羊毛”过程。貌似每次周期都如此,谁掌握了货币,谁就掌握了市 场。像现在,只要***一声令下,银行信贷立马激增,这种平均每月超过1万亿的信贷规模要想不把资本 市场刺激起来是不太可能的,可是明眼一点儿的人都能够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在泡沫越来越大的时候,等待我们的是银根的收缩,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所有实体企业 都享受到了资金低成本的优惠,很大程度上可能不是,因而我还是较认同朗咸平教授所说的“二元经济”论,即:制造业一直偏冷,但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偏热导致经济虚胖。反正大部分人都是想炒一把再说,赚钱要紧,真正实实在在做事儿的人偏少。现在社会风气如此,也难怪,要想不浮躁,那还得看周遭允许不允许。也许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如此,现在看来低调沉稳的欧洲在几百年前可能较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周日看CCTV采 访《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小小年纪的样子,可是说出来的话却不一般,比如他说道:“人生在世,金银财富不过是过眼云烟”,“一辈子意气风发的英 雄,即使事迹万千,曾经里拔山河,在历史的记载可能不过就是一句话。我们轻轻地翻过书的一页,翻过的却是那些人的一辈子”,“历史教会我,明白自己的渺小,你才能明白和继续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人要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做你不熟悉和不擅长的事情,太多人就败在这上面了”。我理解他为什么在一开始 就说虽然自己是80后的人,可是内在年龄可能已经超过50了,是因为历史,当你身陷历史的长河中,背负着历史人物背负的痛苦、感受着历史人物的挣扎,人很难不成长。
阅读历史、理解历史确实能够帮助一个人认识自己,认识周遭,可惜的是现在看书的人太少,愿意去阅读历史、并理解它的更少,为什么呢?社会风气如此。也不奇怪朗咸平教授在他的书中偏激地写道:“我们是个不读书,不学习历史的民族,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其实历史总是在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在重复,可惜的是我们不知道”。就像《货币战争》里提到的,二战后日本起飞的种种状况,如果了解历史,再看看中国现在面临的,你就会感觉到惊人的相似。比如书中提到:[日本作为亚洲最先起飞的经济体,无论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还是财富积累的速度和规模,都迅速达到让国际银行家惊恐的程度。用克林顿时代的美国财政部长萨莫斯(Lawrence Summers)的话说,“一个以日本为顶峰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恐惧”。日本战后以模仿西方产品设计起家,然后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反过来占领欧美市场]。中国也在起飞,财富也在积累,我们的廉价产品也在大量冲击欧美市场,发达国家也逐渐开始对我们提防,甚至连现在Obama***的经济委员会主任也仍是萨莫斯(Lawrence Summers),太相似了吧。
日本的结局呢?[当日本举国沉浸在一片“日本可以说不”的欣***时,一场对日本金融的绞杀战已在部署。1985年9月,由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Plaza Hotel)签署“广场协议”,日本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值。同时迫于压力,日本继续下调利率,大量廉价资金涌向股市和房地产,东京的股票年成长高达40%,房地产超过90%,一个巨大的泡沫开始成型。可是泡沫最终将破裂,股市的崩溃率先波及银行、保险,最终是制造业,从90年算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日本股市暴跌70%,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从前的敌人---日本更加忠实和积极地支持里根时代的财政赤字政策了。而在日本人看来,东京忠诚慷慨地购买美国国债,最终换来的报偿竟是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金融灾难]。我记得现在中国也有一本书叫《中国可以说不》,随着国力增强,我们也在说不,也可以不高兴了,同时,也被迫于压力要求升值,也在忠诚地购买美国国债….惊人的相似啊,可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呢?Only God knows.
书里,作者提到的某些观点确实令人大吃一惊,如果属实,那将颠覆整个官方和学术一直以来的分析脉络;但如果是虚,或者只是作者等人的臆想,好吧,我承认我还是喜爱看,观点大胆新颖才有意思么,呵呵。这里简单摘录了一些我觉得较Shock的观点:
Shock #1:
[英格兰银行设立当初的核心理念:是把王室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的永久债务,未来由人民税收来偿还,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意味着***有钱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银行家获得利息收入,只有人们的未来税收被抵押。这把货币发行与永久债务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必须新增债务,如果还清债务就等于市场上 将没有货币流通。由于偿还利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导致对货币需求更大,这些钱还得向银行借,所以国家的债务只会不断增加,而利息全部落入银行家钱袋, 利息支出则由人民未来税收负担]。债务货币这个概念是全书的一个关键点,如果这个概念成立,那么此书的内在逻辑也成立,可是关于这个定义的资料太少,Google了一下基本没有,即使有那就是来自此书的。如果谁知道债务货币的资料,共享吧。根据定义,发行货币确实是央行的一种负债,但是这种负债与作者提到的以国家债务为抵押是一回事么?(我觉得可能是,比如美联储需要钱bail out市场,没钱的话就印些钱,这些凭空而出的钱就等于是国家债务了吧?终究是要还的,美联储发货币要利息么?如果要,未来归还的本金就销毁等于没有发过,利息给美联储,比如3月美联储打开印钞机发行1万亿左右美元,将来可能获得25亿的利息收入,按0.25%的利率计算),我个人是很想知道美联储等欧美央行是否以国家债务为抵押发行货币。如果是,基于这些央行是私有的,所有权控制在某些集团手中,那么为了获得持续不断的巨额利息收入,很多真实情况可能确实如《货币战争》中所说。
Shock #2:
[仅仅是由于***直接发行货币还是***发行债券而银行发行货币这一点看似不起眼的差别,就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公平。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由***直接发行货币的国家。***和人民为此而节省下来的巨额利息开支是中国能够高速长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果有人提出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人民银行必须用***的国债作为抵押来发行人民币,中国人民就需要当心了]。 这个结论前半部分容易理解,我们的央行所有权归国家,因此央行发行货币无需利息,可是这个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有必然的关系么?后半部分说中国人民要当心***用国债为抵押发币,只要央行仍然是国家所有,用国债为抵押发币,最终收回的利息也是纳入国库,但需要提防的是国家滥用利息收入,这与作者提出的当心是一回事吗?
Shock #3:
[一篇叫《来自铁山的报告》(Report From Iron Mountain)详实地透露了“世界精英们”对未来世界的发展规划。报告认为,只有在战争的威胁之下,人民最有可能服从***而 无怨言。对敌人的仇恨和被征服的恐惧,使人民更能够承受过重的税负和牺牲,战争又是人民强烈情绪的催化剂,在爱国的精神状态下,人民可以无条件地服从,任 何反对意见都会被认为是背叛。相反,在和平情况下,人民会本能地反对高税收政策,讨厌***过多干预私人生活。但传统的战争方式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因此他们为美国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环境污染威胁论”]。
Shock #4:
根据Shock #3引申而出的世界环保银行,[其核心概念是“以债务替换自然资源”。国际银行家们计划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进行再贷款,将债务转到世界环保银行账上,债务国将濒临生态危机的土地作抵押,从世界环保银行那里得到债务延长和新的软贷款,被国际银行家圈出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土地”遍布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总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由于世界环保银行拥有着土地作为抵押,一旦发展中国家无法清偿债务,这些被抵押的大面积土地在法律上就属于世界环保银行了,而控制着世界环保银行的国际银行家们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大片肥沃土地的实际拥有者。世界环保银行的名称比较扎眼,最终以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的名义于1991 年成立,由世界银行负责管理,而美国财政部是世界银行最大的股东]。Google了一下,没发现世界环保银行(World Conservation Bank)的网站和资料,但The World Wilderness Congress世界野生环境保护委员会第4次会议的确成立了World Conservation Bank(Wiki: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Conservation Bank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the $1.1 billion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这是书里我认为最Shock的一个观点,我相信没有人会知道这些组织背后的真正意图,即使它有公开资料可寻,何况现在还没有。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03:4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