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民主与市场《民主与市场》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3:02:42
  • 53

经过几个深夜和几个晚上断断续续的阅读,终于把普沃斯基的经典作品《民主与市场》,知道这本书还是在去年三月底面试时在旁听徐湘林老师的课上,当时老师极力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原因忘了,但当时我就记住了这本书和这位作者,以后每学期都曾借过,但都没有看,直到这学期第三次从图书馆将之借出,才终于有机会将其看完。这本书比较分析拉美国家和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转型过程中民主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以及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后发展国家的过渡问题在西方的比较政治学领域比较热门,或者说在中国学者在引介西方著作的过程中被高度重视,因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诸多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者具有一般性和规律性,或者即便是特殊国情导致的,但也可以从其他国家中找到启示和教训。

“民主是一种产生不确定性的体制,是一种策略行为分散化的体制,知识只能是局部的。”作者在第一章中指出了民主的这一特性,但民主的这种不确定性是来自没有专制者,参与竞争的个人或者组织不能确定竞争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选民不能通过民主来预测未来领导人的政策选择和倾向,而专制条件下,领导人或许是确定的,但其政策偏好或者实际政策却更加让人无法预计,从而很难让人对之抱有很大的预期和信心。在第一章中作者使用大量的公式和图表,利用博弈论对民主制下的偏好和选择进行了分析,作者提出了持久民主制度的理论,指出制度设计的重要性,认为制度对建立民主和实现对民主的服从的重要性,并强调民主要实现其目标必须达到保证公平与有效的要求。

就那些向民主体制过渡的国家而言,其民主进程与自由化过程息息相关,尽管东欧国家和拉美国家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二者同样存在着专制和军事力量的威胁,因此又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在旧有体制下,必然存在着诸多冲突,这既表现为原有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硬派和改革派之间的冲突,也体现为反对势力中的温和派和激进派之间的冲突。在权威体制自由化的过程中,这四股力量的分化、合作与对立的关系决定了自由化的进程与结果。作者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探讨,指出体制内的自由化者(改革派)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是与强硬派结盟选择保持专制体制,要么是开放政治体制,吸纳更多力量加入到政体中来。如果选择后者,就又面临着要么没有更进一步的自主动员而建立基础拓宽的专制,要么是公民社会组织起来使得自由化者不得不进行压制而建立基础更狭窄的专制,但这要面临的可能结果是压制不成功而导致起义,或者是最终选择顺应这一趋势而最终走向政体的过渡,建立民主政体。显然,这就使得体制内力量各种力量需要对形势进行审慎评估,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的结果也与反对势力的选择和力量强弱具有密切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化者既然倾向于扩大政治基础,就说明他们有变革的意向,但他们又是以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出发点的,这就出现了矛盾,或者他们会选择名义上的支持现状而暗地里支持自由化,或者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得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而选择镇压已经开始的自由化进程。如何利用自由化者的这种心理是很值得反对势力深思的,毕竟,如果想在尽量减少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实现过渡,不能仅仅幼稚地认为坚持自己的立场或者施加压力就能逼迫当权者做出让步,而应该考虑当权者不同势力的不同要求而灵活地采取应对措施。政治就是政治,必须用政治的规律和技巧来进行运作。作者对不同势力的不同选择进行了分析,在力量对比关系不平衡、平衡或者不清楚的情况下的选择是不同的,第一种情况下会产生对优势势力有利的制度模式,第二种情况则容易导致冲突,最后一种情况如果能够建立对失利者的担保则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军方的力量也不得不考虑,军方是否中立以及是否被文官***所控制,对民主进程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作者指出,民主是充满不确定的,未来是未知的,社会中价值与利益的冲突是天生的,因此作者倾向于指出民主化过程中,应该做到事前要妥协,而事后要果敢,这样尽管建立并不完善的民主制度,但毕竟走上了民主进程,接下来所要做的是在这个框架下进行运作和完善。

接下来应该了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比问题,这主要针对的是东欧国家的转型。很多人在分析二者的区别的时候,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将资本主义的现状与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或者将资本主义的理想状态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自说自话,谁也不能说服谁,并且由于经济体制背景的不同或者阶级背景的不同,大家容易产生不同的偏好。作者则强调应该进行同一层面上的比较,而作者在本章也是这样做的,他分别对两种制度的蓝图和现实进行了比较。从理论上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指出了资本主义模式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本主义生产的无***状态,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等,作者没有简单地对这种批评表示支持或者否定,而是指出资本主义的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因而资本主义是不合理的,但这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能解决,进而指出社会主义是不可行的,由于家庭、企业以及计划者都不一定完全出于公共目的,因此其制定计划或者提供信息都存在不准确、不完善的问题,容易导致次优结果,而这种次优是不稳定的状态,因而容易导致失败。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对二者的定义问题,显然在本书的话语里,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理论上如此划分或许符合经典作家的著述,但在实际情况下却并非如此,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宣称自己是完全的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国家,两种模式都在互相借用,并且后者实际上也来自于前者,在现实中,那些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国家带有很大社会主义成分,尽管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成功。而那些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实也引入了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尽管这都会说是社会主义的成功。作者虽然明言这个问题,但也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改革模式,认为这两者尽管最终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没什么不同,但因为它们引入了一些其他因素可以修正或者改变资本主义模式的弊端。

最后作者分析了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学,也就是改革过程中政治对其施加的影响,这里有四种结局,经济改革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推进,由专制***推进,经济改革被放弃但民主幸存,二者都遭破坏。事实上很多改革都是在权威主义体制下进行的,但也不能否认民主条件下也可以进行改革,面临着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失业和资本闲置等问题,民主体制是不利于解决这些短期影响的。但在策略上,民主体制下领导人也并非无计可施,因为他们会选择激进模式,而在出现困难的时候选择减缓改革或者转向渐进模式的方式缓和社会压力,显然最成功的策略不是社会代价最小的策略,即便选民偏好渐进甚至是保持现状,领导人通过激进策略使改革进程前进的更远,这种前后不一致的策略是恐怕是他们的最优选择。民主体制会使得改革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协商,从而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和阻力,但这会有效地减少社会需要承受的损失,维持社会的稳定。尽管在现实中,这些过渡国家因为体制的不完善,经常在民主体制下撇开民主程序而通过行政命令来实施其政策,但毕竟完全将民众要求完全忽视,他们还需要依赖工会、政党等的支持。当然,在不同的国家,这种强制和协商的程度是不同的,因而改革的具体进程和结局也是十分不同的。可能的情况是,改革的大体趋势受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条件的影响而存在类似的特征,但因为具体国家政治运作层面的不同,又会使得在这种趋势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是结构性的,后者则是能动性的。

《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Democracy and the Market: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作者:[美]亚当.普沃斯基(Adams Przeworski) 译者:包雅钧,刘忠瑞,胡元梓

目录:

译者前言

导论

引言 东欧剧变

第一章 民主

第一节 民主

第二节 民主政治的结果何以形成?

第三节 民主政治的结果何以形成?

附录:为什么结果不确定?

第二章 向民主过渡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权威体制的自由化

第三节 民主化

第四节 竞争

第五节 结论

附录:过渡研究的模式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方法论的说明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四节 我们能够改革什么

第五节 我们能养活每一个人吗?

第四章 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学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经济改革的过渡性代价

第三节 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学:一个模型

第四节 经济改革的政治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205千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