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许知远,读他的书算是慕名而来。新买来的《中国纪事》翻了没几页,尚未品出这个知名作家的魅力所在。也许是因为对书有了阅读疲劳,极端尖锐或是极端偏执的文字,有时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中国纪事》没有序,曾经我看书从不看序,直到高中时周国平给加缪的《鼠疫》作的序登上了阅读理解的试卷,当然这是题外话。随手翻开书,第一个跃入眼帘的就是这篇《别人的生活》。许知远从借用别人的名词武装自己的社会现状谈起,从习惯性的模仿中解读中国发展中的信心缺乏,认为我们不该在他人的坐标中寻找自我方向,我们“仍是我们自己,仍有着自己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在这些真是的悲伤、孤独与喜悦到来时,那些从别人手中借用的标签显得是多么荒唐。”我不能说他言之无理,因为我不能否定现实的存在,甚至我很钦佩他能从一个楼盘的命名出发解读社会现状到如此的深度。只是,我想这篇文章没有引发我深切认同感的原因仅仅在于,太过严苛。
Proagoras说:“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我们总在用自己的尺度丈量别人,怎能要求别人不在我们身上贴上标签?确实,当今中国在世界面前像个脚步慌乱的迟到者,她有着文明古国的骄傲,却也有着发展中国家的自卑和标榜泱泱大国风范的急切——当然,不可否认,或许我们的急切和慌乱正是源于中途没落的自怨和自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迷失于他人的坐标之中,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自我的方向。事实上,我们对于自身认知的固有局限,势必导致有时我们需要在那些清醒的旁观者眼中读出客观的自我。
一个新人出道之时,难免会被贴上“小张曼玉”、“小巩俐”之类的标签,这并非源自新人的自卑,恰是出于他人的寄许和期望,出于对光芒四射的大明星横空出世的翘首盼望。
反观自身,心远地自偏的文人毕竟凤毛麟角,身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自尊、自信、自爱往往需要大量褒义的标签来支撑。这是个评论铺天盖地的世界,今日撰一随笔感想,明日标签便纷至沓来,认可的反对的,褒许的谩骂的,非我所愿却在所难免。我承认精神世界的匮乏,,也承认心理上的慌乱,然后呢?我并没有忘了我自己,我清楚知道自己顽劣的本性,却仍戒不掉随标签而来的被认同感。
国为人合,多少映射着人的虚荣的劣根性,有时还像个迫切需要肯定和鼓励的孩子。我们从孩提时代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意气风发,谁未曾跌倒?谁未曾犯错?苛责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大帮助,鼓励却能。
失望源于希望,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实为大爱之下的产物,既有大爱,何不包容?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3:02:0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