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姨妈、侄女和狗《一个老男人的奇思妙想和冷笑话》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59:59
  • 87

塞缪尔•巴特勒,英国人,1835年生,1902年死。他的在世时间几乎与大英帝国之巅峰——“维多利亚时代”——重叠,可谓生逢盛世。不过盛世给巴特勒的好处,与其说是经济上的,毋宁说是思想上的。巴特勒大半辈子都不曾真正有钱,但对于他这个爱好独立思考的人而言,数十年在盛世英国度过的人生相当于参加了一场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的漫长盛宴。

巴特勒生于牧师家庭,本该子承父业,拿一份安稳薪水。偏偏他竟然与牧师老爸辩论起为何受洗男孩与未受洗的男孩行为举止并无不同这种大逆不道的问题,乃至愤而拒绝家里的安排,决意当个画家。为了筹集资金,24岁那年他出发去新西兰养羊,五年后带着成功赚到的钱回伦敦,在小旅馆租了房间住下。他可能不曾料到,在这个仿佛临时凑合的住处,他一住就是三十余年,一直到生命尽头。

巴特勒在伦敦度过的漫长余生肯定会让很多人羡慕:不必上班,保持单身,全身心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作曲、写作。遗憾的是他在前两个领域天分不高,画风被后人讥讽为“幼稚”,音乐更是无人喝彩。他的三大爱好中,比较有所建树的是写作。37岁那年,他出版了讽刺小说《艾瑞洪》,取材于他在新西兰养羊时的构思。继而又出版了各种讽刺作品。他有一位红颜知己萨维奇小姐,在佳人鼓励下,他开始写作《众生之路》。该小姐既是他的交谈对象,又是他的写作顾问,不过始终与他保持纯洁的关系。1885年,她突然去世,令他伤心不已,《众生之路》的写作也就从此搁下。不过不要把这解读为一个痴情男女苦恋未果的凄美故事,事实上关于巴特勒的***问题,历来有许多好事者考证,一说他曾与一位小他17岁的妙龄女子暧昧,又据说他实乃同性恋。总之,他与萨维奇小姐之间的关系,倒更有可能是一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版本,结果是佳人黯然离世,老男由来也悔,怎一个无奈了得。

扯远了。还是回到巴特勒的创作。活在我们之前一百多年的巴特勒,天生的各种奇奇怪怪的思想与19世纪科学昌盛、言论自由的大英帝国一拍即合,写出了很多有趣的文字。比如他迷上了当时一个流行话题: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开始,维多利亚时代的保守英国人对达尔文一片叫骂,巴特勒逆流而上,大力赞赏老科学家的进化思想,设法与他建立了书信交流。及至和达尔文一家,尤其是达尔文的儿子成为好友之后,巴特勒却又转而推崇先于达尔文的一位科学家拉马克,宣称是物种们自身的习惯决定了遗传,对达尔文的天择思想大加驳斥。他孜孜不倦地写了不少论文和论著,恨不能脸红脖子粗地与达尔文大战一番。可惜科学家没把他的进攻当回事,不予评论,一笑了之。

旋即巴特勒又迷上荷马研究。巴特勒一辈子眼界甚高,基本上谁都瞧不上,只喜欢过几个人:荷马、莎士比亚、韩德尔。他对荷马史诗煞费苦心地研究了数年,得出的结论是它们出自一个女人的手笔。为此他特地撰有论文数篇,而且从此在自己的文章里谈到《伊里亚特》、《奥德赛》时,一律用女性代词:“她的史诗”。

像这样全职地胸怀天下高谈阔论,想必首先得解决吃饭问题。巴特勒的作品,在他生前影响一般,并没能让他拿到希望的高额版税,只有《艾瑞洪》和数年后的《重访艾瑞洪》挣了点钱。他的生活来源,起初是新西兰养羊挣来的一笔收入,但是坐吃山空,渐渐无以为继,也不知他如何混过中间那十余年。到他61岁时,父亲去世,给他留下遗产,这才让他在生命中最后六年过上比较舒适的日子,可以出国度假,可以尽情到酒馆聊天、到图书馆博览群书,这样一直快快活活到死。

一个致力于自由思考、擅长写出幽默妙语的19世纪英国老男人的一生,本来到此算是有了个平淡却不失美好的结局。不过,事情还没完。巴特勒去世后,好友遵嘱,帮他整理出版了那部在萨维奇小姐鼓励下开笔、又因佳人离世而黯然停下的《众生之路》,没想到,这部小说居然一炮走红,把巴特勒一路推上了英国文坛巨匠的地位,以至后来萧伯纳和.M.福斯特都自称巴特勒的粉丝,前者据说还尊他为“19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作家”;而今天的我们,在塞缪尔•巴特勒的几部小说封面上都要印上“世界文学名著”的标签。活着的时候勤勉地思考、写作却影响平平,死后却以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方式,来了个运数大翻盘——对任何事情都能加以精辟挖苦的巴特勒若在天有灵,估计也会忍不住对自己享受到的这种奇妙哀荣发些揶揄妙语,可惜我们看不到啦。

《姨妈、侄女和狗》收录的就是这位巴特勒老兄的一些讽刺散文,它们充满无厘头风格的冷笑话,冷不丁就能让你突然爆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里还包括了几篇巴特勒驳达尔文的文章。想当年,人类好不容易才思想解放,走上了对自身的认识之路,物种的秘密成为大家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写的人和看的人都挺激动。斗转星移,当年的投入劲儿仍然从巴特勒的字里行间浓浓散发。在有趣的人和事实在不多的这个年头,我们不妨回过头去,感受一下古人的这种憨直热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