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期的《收获》上看到苏童的新作《河岸》。
我有一个很坏的阅读习惯,看书不看标题,不看作者,先看正文。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我一向不服所谓权威、泰斗之类的人物,在我看来,好作品才是值得青睐的,而名气一说,纯属虚妄。
这是一个长篇,我刚看到左半页的下方,暗赞不俗,好奇之下,去看标题和作者,《河岸》--苏童。
苏童,一个一直离我很远的名字。我想起大学时候在图书馆,当代作家的小说们挤在破旧的架子上,少少的,比起线性代数这一个标题下好几大架子的书,真的是少得可怜。因此我一直向往北大的图书馆,不知道若终日潜伏在那里,生命是不是会因此更加高尚。
《米》、《妻妾成群》这些都是在图书馆看的,同时还有格非的《褐色鸟群》,似乎他们属于同一个派系,写的东西感觉相近。文笔异常的润滑,让人心旷神怡。
对苏童整体的认识来自你的那套《苏童文集》,在大三,四本一套的,这是我这一辈子收到过的最美好的礼物。真的。你说,如果你曾经被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打动,我建议你看看苏童的《女孩为什么哭泣》。你曾经那么喜欢王朔,但是你谈起苏童时的神情,让我很有一睹为快的念头。很遗憾,当时我并没有爱上苏童,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他离我很遥远,他笔下的人物和命运,统统离我很遥远。在距离之下,剩下的只有仰慕,而不是灵魂的亲近和爱。
很多年过去了,我记得听一个文学刊物的编辑说苏童整天打麻将,过得相当悠哉。
《河岸》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好的作品。
库东亮的父亲是女烈士的后代,在镇上做书记,风光无限。突然有一天,政治运动掀起,库书记烈士后代的身份遭到质疑。书记下了台,老婆却开始盘查他以往的风流债,并作记录。人未亡,家已破,库书记离了婚,并因为风流往事难以在岸上苟活,被迫加入了由各种不清白历史的人构成的向阳船队,开始了水上的生涯。库东亮幼年家庭遭此巨变,母亲离去,父亲的颓废,以及有关父亲风流往事的记载像一只只无形的巨手,把他的命运抛弄于股掌之间。最终父亲失去了所有支撑,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赫然发现自己一生赖以生存的生命徽征不知何时已经不复存在,女烈士没有后代。最终,父亲身负女烈士的墓碑沉河,库东亮被河岸上的人彻底驱逐。
我从未发现过,苏童的笔下竟然有这么灿烂的死亡,夕阳照耀下的河,身负石碑的父亲,水下的声音一声声在呼唤“下来吧,下来吧”。离开岸边的卑微的生命,只能记录在本子上的卑微的爱情,“空屁”一样被践踏的尊严,当一个人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了选择,妄图借助“爱”来继续生存的人,却被永生驱逐。在飞机上,我读到了《河岸》的结尾。苏童没有悲悯,没有呐喊,他仅仅是坐在那里,不动声色。
然而我却真实地感觉到了作者内心极大的晦暗,极度的灰色,那种对生命本身从一而终的绝望。所不同的是,苏童的绝望冷静而灿烂,同时,他也在作品中把这种难以言喻的绝望之美带给你,带给每一个同样在寻找自我生命徽征的人。
我恍然大悟,年轻的时候我喜欢王朔的“纯情卷”小说,喜欢《永失我爱》和《过把瘾就死》,喜欢激情燃烧和彻底崩溃,喜欢所有极致的情感,爱和痛苦。王朔的作品,好像木头在燃烧,火苗雄壮,燃烧中夹杂着“噼噼叭叭”的声响,这样的火焰可以摧枯拉朽,可以将一切都烧成灰烬,这就是王朔的气势。而苏童,像是木炭,是木头烧过了之后形成的一种燃料,他不会有木头燃烧时那么大的火焰,火苗也远不够高涨,但是他可以持续地燃烧,可以把血肉烤熟而不是烧焦。烤熟是一种生活状态,更加普遍和频繁,它出现在你我的生活里,你不会因此而崩溃,不会因此而呐喊或者气绝身亡,它就是那么冷静的存在,你可以闻到他的香味儿,品尝他的味道,你无法逃避他的存在,你不得不与它共存。这才是苏童的高明之处。
《河岸》讲的是一个和寻找有关的故事。或者是“坚守”和“相信”。寻找的是一种自我,一种生命的价值,虽然此价值难以用任何物质来衡量;坚守和相信的也是自我,是生命的价值,还有爱。东亮是一个被遗弃的卑微人物,但是他对母爱的渴望,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父亲血肉之情的爱难以割舍,所有这一切是全人类的共有的渴望和珍宝,我有幸在这样一个季节看到了它们。
命运是灰色的,没有人能够摆脱;爱却是永恒的,灿烂如星辰。
鸵鸵
2009.4.14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59:4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6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