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移居北方的时期《每一个角落都有悲剧》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59:03
  • 70

又是一个关于流浪的故事,但不是“流浪者之歌”而是“流浪者之死”。许多人死了,从伦敦来的非洲阿拉伯人穆斯塔法赛义德最终在一个无名的村子里神秘的死去,据他自己说,他的生命在伦敦就已结束。除他以外,还有一个男人和很多个女人七零八落地死了,其中没有一个是寿终正寝。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但《移居北方的时期》这本译文不到10万字的小说实际上却非常复杂。

小说围绕两个地点和两个人物展开,即“南方”苏丹的无名小村庄和“北方”英国的大城市伦敦,以及穆斯塔法和“我”。这种基本形式使得整部小说的叙事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对位关系。只举出其中最直接也最强烈的对应是穆斯塔法在伦敦的杀妻与他的遗孀在村子里和新任丈夫的同归于尽之间的对应,在这组对应当中包含的是若干细小处的对应,比如穆斯塔法在英国作为一个“完美的非洲人”和他的妻子由于被城市化而成为一个“不遵从规矩的乡下女人”的对应,英国妻子的放荡和苏丹妻子的刚烈的对应,由于穆斯塔法而自杀的女人的家人在法庭上对此的说法与惨案发生后村子里的村民的态度的对应等,这些对应包裹在“我”在各种场合从各种不同的人物那里听到的关于穆斯塔法的轶事和评价、“我”对于寡妇的爱恋以及“我”对于村子里的人们,尤其是“智慧虔诚”的祖父和他的几个朋友(其中的一个就是被寡妇杀死的老男人)的描写当中。这是一个具有许多残酷与冷漠行为的故事,但没有反面角色,所有残酷行为的实施者通常会显得“善良”或者“真诚热情”,但对于和自己不同的另一种人,他们或者是“假意无用的宽容”或者是“实在的排斥和抵触”。最终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在哪里,悲剧都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值得注意到手法也还有很多,比如作者起初用驼队来比喻时间的前行,之后常会利用“驼队在沙漠中因为干渴而停住了”或“返航了”等等来打乱时间的顺序,使小说始终具有散文化的唯美特征,另外作为穆斯塔法有着类似伦敦留学经历的“我”却从不对伦敦发表看法,关于伦敦的描写纯粹是穆斯塔法的经历,而“我”完全关注于村子里的一切人情世故,而“我”这个人所起的作用更多是因为对于两个地方和两种人生的理解而能够更客观的叙事,但这种客观有时也会被一种强烈的感***彩打破,这就是无论对于伦敦还是对于这个无名的非洲村子都常常感到的一种悲伤。小说的结尾“我”跳入河水中本身只是想游到对岸,但却在河中间耗尽了力气,实际效果成了效法穆斯塔法投河自尽的行为,这种两边都不搭的状况正像穆斯塔法不断的旅行寻找“彼岸”但最终在这个无名的村落溺毙的悲剧。

在电子图书馆里看到本书的书评将重点落在“后殖民创作倾向”,这种讨论无疑是有效的,但基本上与阅读本书得到的愉悦没有太大关系。作为中文读者完全可以也应该忽略这一点。因为或许抛却了对这些历史意义似是而非的理解和品评,更有利于客观的看待《移居北方的时期》在文学上的成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