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源氏物语《To be the best》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58:42
  • 73

“……高高的红叶林阴下,四十名乐人绕成圆阵。嘹亮的笛声响彻云霄,美不可言。和着松风之声,宛如深山中狂飙的咆哮。红叶缤纷,随风飞舞。《青海波》舞人源氏中将的辉煌姿态出现于其间,美丽之极,令人惊恐!插在源氏中将冠上的红叶,尽行散落了,仿佛是比不过源氏中将的美貌而退避三舍的。左大将便在御前庭中采些菊花,替他插在冠上。其时日色渐暮,天公仿佛体会人意,洒下一阵极细的微雨来。源氏中将的秀丽的姿态中,添了经霜增艳的各色菊花的美饰,今天大显身手,于舞罢退出时重又折回,另演新姿,使观者感动得不寒而栗,几疑此非人世间现象”

不由自主地在文章的开头援引了这段话,我想这是每个初读《源氏物语》的人都会陷入的一种境地吧。这种对于主人公光源氏的无尽遐想,大概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记得自己和朋友们说起光源氏的时候,居然会是一脸的灿烂和喜悦,大家就会说:“一个能让男人如此迷恋的男人,该是怎样的光彩夺目啊!”大家当然只是说笑。当然为什么光源氏会对我们这些初读《源氏物语》的人,甚至是男人都产生如此的吸引力,我想这该是有源可溯的吧。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作为中等贵族阶级的紫式部,其思想和审美理想也深深地打上了独特的烙印。首先在塑造光源氏这一形象时,她不惜重墨泼洒,进行多方面的美化,为其平添了种种优秀,甚至是超乎常人的特质。一个容貌出众,仪态秀美,才华横溢,聪明颖悟,风流倜傥,儒雅俊秀的贵族赫然出现在每个初读此文的人的脑海中,几近完美无缺。他一坠地,就有着“人间少有,清秀如玉”的容貌,7岁读书,从此便精通诗文,吟诗弹唱无所不能,此外还显露出经世济民,辅佐朝政的能力和雍容大度的政治家风范,在宫廷的权势斗争中表现出退让容忍的态度。其次是对于光源氏的仁慈,博爱,善良,多情的赞美,“秉性仁慈,德泽普及万民,扶穷救弱,拯救济危,善举不可胜数。”;在情场上,对女人有情有意,是个始终如一,从不变心的痴情者,“即使是对于那些不是他所深爱的妇女,也决不轻易遗弃,而总要给以照顾。”那些被光源氏眷养在六条院的女人们似乎的确是验证了这一事实,只是她们可能多半是表面繁华而内心辛酸的吧。

大概,源氏,就是紫式部的心里完美男人的形象吧,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的极力塑造来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是无可厚非的,我也不想去多说什么作者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之类的话,我现在想谈的是为什么我们这样的学生,为什么会对光源氏产生如此大的兴趣。

不可否认,精英意识早已被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这样一个群体的年轻人脑海中,在中国,甚至是在整个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影响的东亚,我们这样的孩子从小被灌输精英意识:从一年级起就知道要和同学比成绩,比谁上了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工作以后比谁赚钱多;结婚以后比谁的孩子学习好;老了以后比谁子女孝顺。所以,长期处于和别人比的状态,容易出现心理不健康。幼儿园的时候家里人就问我“以后要不要留学啊?”,小学时,大家都说“我要当科学家”,不会有人说“我要当清洁工,当工人。”诚然,这的确没有什么不好。精英意识,to be the best。可是中国人太多了,要成为the best付出代价的代价太大。于是,太多人或是惰性,或是价值观,或是迫于事实,总之他们接受了,默认了自己不可能成为最优秀的那个群体。久而久之,他们丧失的了这种精英意识,从而也丧失了某种思考的能力和进取的机遇。

而我们这些在现有的竞争体制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的年轻人,在属于大学的这个特殊时期,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精英意识。社会上总是批判这样一种意识,会有一些“这会让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操作能力”之类的反面腔调。本来大学就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任何好的大学无不关注生活,更试图超越、反省、批判生活,于是便需要和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任何社会都是不完美的,有残缺的,因此任何绝对理想主义的东西在社会上都不免要碰壁,在此情况下,一个与社会保持适当距离的智力群体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这一点上,这种精英意识的存在不仅仅无可厚非,而且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试图与社会大众保持距离的目的,往往会导致一些思维偏差,甚至是思维畸形的产生。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做一种类比,把我们这些所谓有着自己独特精神的大学,姑且认为是一些名牌大学,和那个时代的宫廷或是上流社会做一个类比,或许会有一些偏颇,但是的确是有一些可比较之处的。首先,这个环境都可以认为是包含了这个时代一些必不可少进步的元素。其次,这个环境中的人都在试图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更确切的说,正是这种对于距离(智力距离?)的心理认同,促使了这些进步因素的产生。在平安时代,民众更多的诉求还在一个稳定的生活这种比较基本的层面上,而作为中等贵族的紫式部,自然是与普通的社会群众不同的精神诉求,她的大半生是在颠沛失意中度过的,因此她对自己坎坷生活自然感情流露和对不幸婚姻的体验,转化为同病相怜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妇女,能把自己最大的热情倾注其间,这当然与当时社会普通民众的诉求是有着显著差距的;而在大学中,我们这些所谓有“精英意识”的人基本不会囿于一些生活琐事,基本不会忙于基本的生计问题,于是便会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诉求,有时间来读一些书,想一些事,想一些也许社会上无法实现的事情,在自然科学方面,霍金的理论或许一百年也无法验证;而社会科学方面,无数经济学家的理论或许都是不可行的,但这并不说明这种思考是没有意义的 。思考的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但是思考的结果则必然不是一定正确的。于是,大学生就很容易对于一些理想主义的东西产生天然的亲近感,而在《源氏物语》中所构建的这样一个光源氏,又是基本符合传统中国男性的审美理想的,正如前面所说“容貌出众,仪态秀美,才华横溢,聪明颖悟,风流倜傥,儒雅俊秀”,这可能也是这样一个男人对我们这些受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人产生吸引力的原因吧,而他的种种品行也是我们千百年来所一直推崇的。只是其中有两点要加以说明,一是感情生活的泛滥,我实在不敢恭维,但也仅仅是白玉微瑕而已;二是他对于地位低下的人所谓的“善举”,在我看来,多半是自己所拥有的优越地位和权力的自然产物,而这一点恰好对应了我们这群大学生相对于社会大众的“智力(知识)优势”心态,从这个角度看,光源氏对我们构成吸引力也是不足为奇的。

“在这些虚构的故事之中,亦颇有情味,描写的曲折委婉的地方,仿佛真有其事,即使明知是虚构,看了却不由你不动心。”用这句话来总体概括对于《源氏物语》大概并不过分。只是小说毕竟是小说,故事毕竟是故事。对于我们而言,对于我们青年人而言,保持一颗独立的心,保持一份独立的思想,不怕犯错误,这就足够了,年轻就是用来犯错误,并且用十倍的错误去摧毁错误的过程,我们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和成熟起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