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得我是怎么知道黄仁宇的。读他的《万历十五年》简直觉得醍醐灌顶,到了《中国大历史》仍然觉得很好很好。《黄河青山》,我在朋友家的书柜上看到,立即要求借,自然是因为想延续先前的愉快经验。但是这本书很出乎我的意料。我说不上来是好还是坏,感觉有点复杂。
这本书整体结构比较松散,看上去像是没有编辑过的草稿。内容是夹叙夹议,叙的当然是个人历史,议的部分包括心理活动以及历史观念;只是议的部分不断重复,叙的部分虽然大致按时间顺序,也有不少倒叙插叙跳叙,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说明。黄先生本人的文笔自成一体,半文半白,典雅流畅。译本的文字感觉有些涩,不通畅。想来译者虽然努力忠于黄先生的风格,但终究力有不逮。总之读起来有时觉得罗嗦,有时觉得跳跃,文字又让人有阻塞感。
说起来目前在读的两本中文书,黄仁宇的《黄河青山》和张爱玲的《小团圆》,都是作者去世后发表的,一本是回忆录,一本是自传体小说,本来文字感极佳的两个作家,我读着居然都觉得涩,读一读就要放下。――也许是我的问题,又或许个人历史毕竟不同于历史或文学创作,再好的作家都会觉得千头万绪难以尽述,于是下笔难免凝滞。
一.蒋与毛
黄先生在书中一直为***辩护,我开始觉得诧异。蒋腐败而毛残暴无人质疑,而当前流行的看法是蒋的腐败是小恶,毛则与希特勒斯大林一起当选二十世纪三大恶人。从黄先生为蒋辩护的字里行间来看,情形似乎相反:好像美国在二战后直到七十年代不但认为蒋是大恶,甚至倾向于认为毛战胜蒋是正义战胜邪恶。――因为美国大众也相信成王败寇那一套,还是因为那时左派风气盛行,又或者是因为蒋败光了美国给他的二十亿美元搞得美国人心里很不爽?
总之黄先生一方面身为历史学家,觉得美国大众的看法过于简单粗暴;一方面作为前国民党下级军官,听到对国民党的不公正指控难免异常敏感,所以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为***和国民党辩护。黄先生认为国民党之败与共产党之胜都源于技术而非道德的原因,更不是什么正义战胜邪恶。国民党是机器密集型,倾力打造现代化的上层结构,名义上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但是由于无法有效发动广大的下层人民,导致头重脚轻,财政管理混乱,战略物资无法送到前线去,美国给予的援助也无法发挥效用。共产党则是劳力密集型(比如所谓的人海战术),通过土地改革阶级斗争等手段重建村落单位,充分发动了底层群众,敌视都市与文化,回到原始的基础的基本的层次,以克服物资交通兵源等技术困难。国共之争就是外来的半现代化的不成熟军队对抗中国的顽强的传统社会,输赢已定。黄先生更认为蒋与毛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工具,他们的个人品格怎样,完全无关大局。
我大致同意黄先生的看法,但又觉得完全抹杀个人色彩未免是在滑向另一个简单粗暴的极端。换句话说,我并不能肯定的说,没有蒋与毛,也会出现张三和李四,中国和世界还会朝着几乎相同的轨道发展。
二.学术界
费正清是黄先生接触最早的汉学家之一。奇怪的很,费正清的大名我虽然早就如雷贯耳,但他的着作我不仅一点没看过,甚至也不清楚他的基本主张和贡献(需要补课哈)。黄先生提到费先生早期对他的支持,但重点是讲述两人的学术冲突:费正清无法接受他的大范围跨朝代的研究计划,在黄的稿子上直言无法再给他任何有用的建议。同时,费先生否定黄先生对于道德和技术的优先权的考量,即在判断外国文化时,我们必须保留道德判断,直到充分考量所有的技术层次问题为止。这两点是黄先生“大历史观”的基石,可是在一开始就受到美国史学界前辈大师的否定。我能够想象得到黄先生受的打击。
其实黄先生说的美国汉学届没有综合视野的切片式,即专注于一时一地一人物,而不能垮朝代跨学科,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我从没有读过博士项目,也不能说了解学术界,只是我感觉总的来说美国学术界有些过度崇尚细致分工――这难道是学术发达的结果?就好像由于财产权至高无上导致产权法的发达,进而引起产权无限细化碎化,以致现在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阻碍经济发展?
后来黄先生到剑桥参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与文明》的编撰。我先前也听说过李约瑟,印象中他是比较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夸大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李先生与黄先生的个人经历和历史观都有相似处:二人都是半路出家开始研究历史(李原先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黄是军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史学界排挤;二来两人都以大历史的综合分析法看中国;三是两人都重视技术而非道德问题。对于黄先生来说,终于有一个有威望的史学家支持他的历史观,不胜庆幸;其他方面,包括工作方式和生活作风等等的不协调都是细枝末节。总体来说两人相处相当愉快。
书中提到多次但没有细节描写的汉学家之一是史景迁,而他恰恰是我最想了解的人。史先生写的《追寻现代中国》是美国大学最常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我也曾仔细读过。虽然该书被指责故事太多理论太少而缺乏史学价值,我却觉得该书脉络清晰,史论清楚,而且史先生的观点对于当年的我非常新鲜有启发性。我在中国受到的历史教育强调国土统一的阶段,重视对于各统一朝代的研究,觉得分裂只是前奏,是为统一做准备,因而忽略分裂时期。史先生说纵观中国历史,分裂与统一的时间各占一半,分裂的价值决不次于统一,甚至高于统一:分裂促进竞争,有助于商品流通与文化交流,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成长有重要贡献。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黄先生的第一本书《中国并不神秘》的创作出版真是异常艰辛,最后被放弃。主要原因是汉学家亚瑟莱特的否定。我之前并没有听过他的大名。他否定黄的官方理由是:黄先生的书在一些醒目出众的论点之后,紧接着近乎传统的观点。但是黄先生认为这根本不是真正的理由。黄先生暗示真正的原因是亚瑟莱特认为黄先生对历史的诠释手法太具有民族优越感,太偏袒中国。
这种猜测有几分道理我不确定,但这让我想起在G大的时候,听说的真实故事。某来自中国的历史系博士生,师从汉学家魏若望研究新疆史,最后不欢而散。他们之间的最大分歧是魏先生认为所谓“中国”应该定义为China proper 仅指黄河长江流域,勉强可以往南扩展到珠江流域,但东北西北西南并不是“中国”领土,他要求所有讨论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中国学生针锋相对的认为应该以Greater China的版图为基准做研究,即东北西北西南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们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后来先生批评学生被洗脑罔顾历史事实,学生则认为先生学术独裁容不下不同意见。虽然同校的另外一位美国汉学家对该生的观点表示同情,但背叛师门转投别派有违学术道德及学界规范。中国学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两年后匆匆完成硕士学位就回国了。
经历了许多挫败之后,黄先生终于以《万历十五年》一鸣惊人,赢得普通大众的支持,其后每一本书都热销。可是至今他在学术界的评价仍然褒贬不一,而且仿佛受到大众追捧也是项罪过。想起余秋雨易中天以及克鲁格曼。难道畅销的作家学术水平就一定不过硬?
难怪有人说学术界是黑社会,其中内幕不足为外人道。
三.历史观
黄先生的大历史观传达两个主要讯息:一是与微观剖面相对的综合分析,二是与道德判断相对的技术辩证。而命运预定说则隐藏在这两大讯息之中。
关于命运预定说,黄先生说:“我们必须自己做决定,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下决定时,也会引发一些无可避免的事,在先前就已注定。” 不可否认,这句话带有诗一般的美妙,展现出黄先生诗人般的感情和气质,用于对个人历史的感叹无可厚非,但用这句话诠释社会历史,未免欠缺考虑。当解释中国为什么早在公元前221年就统一的时候,黄先生说:气候与地理因素要求一个能全盘处理水患问题的当局,气候和地理因素造就中国的统一,注定了中央集权。
我同意气候和地理确是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更没有预定中国的历史命运。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有气候和地理困难,比如印度也水患严重,但英国人来之前并没有统一过,更没有中央集权。又比如刚刚去过的墨西哥,旱灾严重,在西班牙人来之前也从没有过统一的中央集权。这两个地区处理气候地理问题的方式倒是比较一致,都通过宗教诉求。在中国勉强扮演宗教角色的是伦理 但是宗教权从未能与皇权抗衡. 如果看看世界上其他文明,就知道中国的经历远非必然,而是特例。我们不能完全忽略偶然的因素以及个人所扮演的角色。
我想历史并没有注定,不论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一切皆有可能,有可能变得更好。
四.传统人
在这本书里,黄先生就是我想象中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模样。他倨傲清高,即使一再受挫也仍相信自己的才学。他愤世嫉俗,时刻准备挥剑与这个不公正的世界战斗。他讲课不甚生动,且不知道如何与学生打交道. 他暴躁鲁莽,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同事,甚至父子。他不肯因为现实放弃气节和原则,所以经济窘困也不肯主动向人求助,当有人花钱请他做古文翻译时,他还拒绝了,因为他无法认可翻译古文所达到的目标。我可以想见,生活中,他并不是个可爱的人。到处碰壁,固然主要是因为学术观点,可也不能说与性格毫无关联。
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书中的愤懑语调很不以为然,认为失败之际怪社会怨人类,仿佛全世界都同你作对,是很没出息的表现。现在觉得自己实在是过于苛刻了。79年的时候黄先生已经六十一岁,被大学解雇,书稿一再被拒,事业生活都陷入最低点。写本书来发泄苦闷,也是情有可原。两年后,《万历十五年》获得巨大成功,回忆录后面的部分愤懑之情稍减。又过了两年,黄先生干脆不写了,把回忆录束之高阁。――大约是再也没有发泄的必要了吧。
“如果一个男孩爱上一个女孩,陷入爱河,但某一个周末的事件却让他们永远分手,在那个难以忘怀的星期五和不幸的星期六所发生的事,对他的意义会随时间不同而变化,五年,十年和二十五年以后回顾都不相同,尤其是如果两人都经历生命的起起落落,例如从幸福美满的婚姻到分居和离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总是在重写和修正写不完的自传,过去必须重新投射于现在的崭新前景中,而现在却总是在变换中。” 黄先生如是说。他于2000年去世,我真的很想知道,那时候的他会怎样回顾他的个人历史呢?想必心情会平和许多,笔调会温润许多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55:4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