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大历史《西安与中国大历史》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55:27
  • 72

坐在飞机上,看到窗户外面的黄土高原一步一步接近,西安就近在咫尺了,忽然想到了这段话:

西安的位置接近中国的地理中心,现在已成了旅游者注目的焦点。撇开其他的

条件不说,它是中国历史上11个朝代的都城所在,最早的还可以追溯到秦朝统一中

国之前。它在历史上所享有的盛名,远超过任何其他政治中心。不过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内忧外患,古老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废墟还保留了一些昔日的雄伟气象。

黄仁宇将西安作为《中国大历史》这本书的开篇部分是有其深意的。

从我1992年第一次到访西安来算,在非常驻城市中,去过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便要算是西安和南京了。

黄的这本书是我四个月之前在手机上看了三分之一,后来由于换手机,原来的书签和所做的批注都没有了(智能手机就是读电子书很方便,特别是批注功能),于是最近拿起来重读。

黄仁宇因《万历十五年》而被广大中国读者所熟悉。

我也写了个读书笔记:

http://huangguo.blogbus.com/logs/5366255.html

因此我觉得黄的着作肯定在易读性与趣味性上做得不错。

但第一次看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不吸引,总感觉这本书没有新鲜的情节或故事,换而言之,就是没有我不知道的史实,但第二次看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看书的方向性错误,这才体会到黄仁宇是从大历史的宏观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社会为什么没有能够进行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而且这本书是给西方的读者所写的通史,自不能写得太过细节与繁琐。

黄仁宇在这本书中比较看重的影响中国大历史走向的有这么几个因素:

一、社会组织形式及架构,特别突出了税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的成名之作是《明代十六世纪之财政与税收》,因此也十分重视作为技术层面的数字化管理与税收对社会的支撑作用。

在这本书里,黄主要用税收解释了区域性独立政权的行政高效率与隋唐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

但我总觉得如果用单一因素来分析特别是中国的历史社会问题会显得过于简单。

二、社会政治活动(朝代变更等)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以前学习中国历史各时期文化发展的时候,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各个时期的巅峰代表形式,但并没有谈及为什么元杂剧能够在特定的这个历史时期出现甚至繁荣。

除了中国市民社会产生与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之外,黄提出了从宏观的角度上,社会变动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蒙古人入主中国所建立的元朝,长期不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后来虽然开科取士,但所上榜之人都从事***中的低级官吏的职务,遂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寄情于词曲创作中,而中国的民间文化也因此繁荣起来。

三、气候、地理因素对于社会事件的影响

黄在此书中将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

成灾的黄河,看作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治水需要中央集权。

季侯风不稳定会引起灾荒,而对抗灾荒所产生的大国兼并,可以分散地域性灾荒所带来的风险。

黄土决定了中国的农耕文化。

黄不断在此书中带入一些总结性的解释,希望能够发现中国大势走向的规律。

比如介绍了基本与中国长城重合的“15英寸等雨线”,这也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水岭。这线从中国东北向西南,当中的一段与

长城大致符合,更西而南则使青海与西藏和中国本部分隔。这等雨线之东南,平均每年至少15英寸的雨量是常态,符合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所说,“中原农业茂盛,人口繁殖”。提及线之西及北,他则说:“几千英里内人类全然不事农桑,

他们不直接的倚赖土地上的植物为生,而在他们自己及植物之间加入一种机械作用。”这也就是巧妙地说出这群人为游牧民族,他们与牲口来往于干燥的地区,让牛羊自觅水草。牧人的生计不能转变为种稻人的生计。

拉铁摩尔所谓草原地带的循环性乃是中国内地循环性的副产物。亦即唐朝由盛而衰,中国自统一趋向分裂,草原地带诸部落则反其道而行。

谈及游牧民族的战争力强的解释则是:军事理论家所谓“战斗条件与生活条件一致”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国家政治,同时影响了各地域艺术的发展,丹纳的《艺术哲学》即持这一观点。

春节的时候,我妹买了一本书《天气改变了历史》,讲述了天气影响人类进程的有趣的小故事。

特别是谈到天气对战争的影响,不能不提到俄罗斯,俄罗斯的严寒是任何一个入侵者的恶梦。

书的序言中提到,对于一个典型的雅库茨克人(地球最冷的城市),一月份不会在少于4.26件衣服情况下冒险出门,(这数据是科学家计算出的平均值。当然他们不会把一件衣服切成四分之一件),而一个伦敦人最多穿一件夹克就出门了。事实上,如果不是严寒的话,俄罗斯人召集可能正说着法语呢。

俄罗斯面临的三次冬天攻势,瑞典、法国、德国。但其实自己也吃过亏,就是入侵芬兰。

有一部电影叫《红色小提琴》,叙述了一把名琴的历史和见证过它的人和事。世界的名琴主要由瓜乃利与斯特迪拉瓦利两家制作,而后人无法制作出那么绝佳的小提琴,有人认为是工艺的失传,但科学家更认为是材料的不可再获得,小冰期气温骤降蒙德极小期,从1645年到1715年,这段时期树木的成长速度是500年来最慢的。

还有一次美国总统选举。杜鲁门对杜威,投票当天下雨了,雨落在共和党人占优势的加洲北部,而民主党占优势的加洲南部则阳光普照。最后民主党胜出。

另外,又一次看到“间架性结构”这个术语,感觉老黄写书挺注意通俗的,但在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上不够,比如数字化管理、间架性结构,会给一般的阅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我自己分析查阅了一下,尽量争取把看《万历十五年》中就没看懂的这个词汇,现在又在《中国大历史》中遇上的词给解释一下:

什么是间架性结构?

意指集权国家在社会不成熟和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为维持一定程度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种做法,即国家在社会不发展和缺乏组织的情况下,人为的臆造社会结构。

最后用李世民的一首诗结束这篇文章和开始我的西安之行,这首诗可是放在《全唐诗》第一章第一首的呀。

秦川雄帝京,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