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看过电影,先看的小说。据说译林版的翻译很成问题,不过最后一页很有创意得提出了一些问题,让读者不是读完就把书一扔,而是掩卷思考,这样的形式很值得推荐。
说说主人公米夏尔,他和汉娜的“不伦之恋”像一条线串起了战前战后两代人。书里面米夏尔对自己的爸爸,以及他同龄人对他们的父母,都是一种激烈的批判态度。他们似乎是站在了道义的高处,理所应当的对父辈的作为进行控诉。有人说汉娜其实是一个代表,一种符号,我同意。对汉娜的审判就是当时对战时一代审判的缩影,反过来说米夏尔们的父亲,虽然没有站在审判席上,其实也受到下一代的声讨,是另一种审判。
书中有些细节,如主人公提到年轻一代有些人和自己的父辈明确得划清了界限,并且以此为荣。作者问:他们凭什么以此炫耀,这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么?同样,老一辈的很多人,包括与汉娜一起接受审判的其他看守,那些辩护律师,作者称他们为油滑的纳粹分子,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脱罪,用集体失忆,或者麻木,来逃避法律的审判。米夏尔在集中营外碰到的那个司机,一个前纳粹军官,把屠杀称为“一天的工作”。这是一种怎样的麻木?同样的麻木也体现在汉娜身上,法官问汉娜为什么看到教堂着火了不去开门,让里面的人逃出来?汉娜语无伦次地说,看守是她的工作,不能让她们逃跑是她的工作。今日的我无法理解这个逻辑。人的生命在战争时期真的低微得如草芥一般了?
作者安排汉娜与米夏尔的一段感情,似乎就为了搭建一座桥梁,若不是有这份情在,米夏尔完全可以如其他人般站在道义高度来审判汉娜,用最冷酷的声音一条条宣读她的罪孽;然而米夏尔是爱汉娜的,爱她,也如此了解她,知道她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米夏尔始终无法与她“划清界线”。你知道一个人的罪恶,同时你深爱着这个人,你无法和他切割,他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你该怎么面对这个人?你和他之间总隔着一层什么,让你对他的爱掺杂着谴责,让谴责带着爱。汉娜其实就是米夏尔的“这个人”,更广义上说,米夏尔的父亲,整整上一代人都是“这个人”。
在审判时,米夏尔没有告诉法官汉娜不识字,他可以这么做却犹犹豫豫最终没有做,书中他问自己有没有权利去改变汉娜的决定。我觉得汉娜不说自己是文盲是由于高傲的自尊,而米夏尔不说出来因为他在心里认为汉娜有罪。而在心里做出这种判决后,对汉娜的感情有使他很痛苦,觉得自己背叛了她。书中好几次提到了米夏尔觉得自己在“逃避”。他在逃避什么呢?是对汉娜的责任?愧疚?还是无法面对?
最终,汉娜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她赎罪的最后一步。似乎若非如此,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没有应有的惩罚,这是她对自己的审判。汉娜其实走了一条通向光明的路,从文盲的混沌,到结束生命时的清醒,清醒的认识了自己所为的可怕和战争的可怕。她走得如此心明如镜,而留给我们如此悲伤的叹息。而监狱外,还有多少人继续麻木着?
这真是一个沉重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54:1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