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同时在看另外两本关于建筑的书,对这本书可能也不至于这么失望。作者作为建筑师的专业知识鲜少有体现,作为文人的文史背景又流于表面。
在“北欧的红砖文化”部分,作者写道:“毫无疑问的,红砖文化是自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到卢比克之间的沿海商业城市所发达起来的。这一带没有收到贵族色彩的文艺复兴的影响,一直到十七世纪,还是哥特艺术的天下,并在荷兰发展出一种以商业社会为基础的俗世艺术。到十六、十七世纪,红砖的建筑已经十分成熟,影响到其他地区。”全书关于建筑的最深剖析也都大致如此。而同时看的《安藤忠雄论建筑》也谈到了荷兰的建筑师,安藤先是浅析了荷兰的地形风貌等对建筑师的影响,然后介绍了荷兰建筑师Rem Koolhaas的建筑作品Educatorium:“乍一看,由于两元的对比构成,使得Educatorium看似非常单纯,但是其内部却出人意料地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空间(图1-1)。平面为田字形,十字形的两条通道形成了非常简洁明了的平面构成。通过引入倾斜楼板,不规则排列的柱网手法,组合了若干自由分段的空间,可以让使用者实际体验到非常丰富的空间,反过来建筑也会激励使用者构思出各种各样的使用方法。”
对比上面的两段,如果实际去到两位作者言及的建筑前,前者的描述带来的只会是一个非常模糊含混的印象,有没有差别也不会很大;而通过后者的论述却能迅速地抓住特定个体的精髓,茅塞顿开,窥见别有的洞天。虽然有语言翻译的隔阂,安藤的书“隔靴挠痒”却比本书更。
又有同样剖析中国人建筑心理的文段。本书的作者写:“我觉得只有正、邪二字可以概括过人对环境评判中大部分的内容……大体上说,我们的单一标准是自‘方’的引申中来的。第一个抽引出的观念是‘正’字。方只是几何形,而‘正’则有外形的意义加上道德的含义。‘方正’二字连起来,是我国环境观中最高的标准。”反观王世仁先生在《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提到环境艺术与建筑美学时,从建筑的审美价值之社会功能,谈到认知功能,谈到认知功能中具体的感受功能、感应功能与联想功能,再谈到创造出这些感受、感应和联想的美的形式——作为符号的柱式、母题,作为空间形式的统一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序列……层层铺陈、步移景异,王先生实在是将作为建筑师所烂熟于胸的创造美的技法用在文字的排列上,使人叹为观止,眼界大开。而和上面引用的本文作者类似内容的文字,就出现在建筑的审美价值之社会功能中,王先生说:“……其中最鲜明的就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天人合一和美善合一。至善至美的观点,即特别强调建筑与社会、与自然的认同关系和建筑美的社会功能……折射到审美意识上,积淀到审美心理上,就形成了某种独立的形态特征。它不强调审美的独立性……而重在发挥美的社会功能,使美与善,心理与伦理,艺术与典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起来。这一哲学——美学思想也充分体现在建筑中。其系统性、自觉性在世界上是仅见的,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的建筑创作实际。”勿论论述的系统性,毕竟王世仁先生是建筑美学的论文集,而本书的作者写的是散文记,但单看片段在深入性上也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也许拿作者和传奇的安藤忠雄和梁思成的弟子比较有点过于苛刻。但看一本书即是通过作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当然希望能看到更不同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53:5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