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2日,14:00-16:00 单向街
依旧简单记录留下自用
@《流水别墅传》是一个美国的建筑史教授花了20年时间做了200多份独立访谈之后写出的一部书。野心很大,涵盖面很广,内容很八卦,书很厚。。。还好还好啦。英文原名Falling Water Rising,对仗的生动喻示了流水别墅诞生的整个过程,中文翻译很难,所以用了一个“传”字。译者林鹤老师认为,书中所写的是赖特生平许许多多以及业主考夫曼一家许许多多,按照中国传统,应名为“世家”,史建因这个称谓太中国味而弃用此名。
@两位老师称,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从书中“看见了人”。建筑圈里常常自嘲“看图不识字”,是一种专业能力要求,却也限制了专著的可读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就很出彩。按我理解,就是跟小说似的,八卦多多。。。
@上来第一章,大标题英文直译是“死人要复活”,中文译过来“咸鱼翻身”。是说赖特。当年赖老已经七十高龄,之前十年都没有做过任何重要建筑,之前五年根本没有房子建起来。美国主流媒体提起他,都用的是过去时,直接当死人处理。。。当时美国正当红的是包豪斯风格,赖特不服气了很久,期盼着一个爆发的机会。
@流水别墅有过严重的结构错误。当年选调结构尚且是新鲜事物,赖特出于艺术考虑坚持要用。当年还不懂悬挑结构的钢筋应该在上方,就像伸出胳膊十分钟,肯定是上面比较酸。而赖特设计的悬挑部分钢筋在下面,像一般钢梁一样。设计好了找专业结构工程师来看,工程师说千万盖不得,要出人命的,但是赖特和考夫曼都极想借此建筑扬名立万,就直接无视了这个意见。。。结果现场就出事了,悬挑部分有了裂缝,眼看着就不行,现场建筑师就瞒着赖特和考夫曼,拼命往悬挑部分上部加钢筋,总算保住了。因此也导致了这部分过重,之后又该导致别的问题了吧。不过,人人的私心杂念揉在一起,多年后,就成了令人唏嘘的奇迹。
@封底是赖特和考夫曼在塔里埃森互相对视的照片。一般来说,甲方都被称为“万恶的甲方”。。。学习建筑史时,大家都说,是小考夫曼读到了赖特的传记,从此十分敬仰,去那里学徒,还教唆自己的父亲委托赖特盖别墅,因此有了流水别墅。据说,根据这本书的考证,这都是瞎扯出来的野史。史建老师说,这本书还是很细致的讲了考夫曼父子的关系,这也是这本书很打动他的一个地方。父子两人性格完全不同,父亲是当时美国数一数二的犹太商业大亨,活着时风光无限,死了之后连基本资料都查不到了。。。而儿子小考夫曼是收藏家,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史教授,纽约MOMA策展人。而且,是个gay。。。我承认我听到这里时不禁笑了。。。他对父亲的商业帝国完全不感兴趣,而死后他的收藏品拍卖所得的财产竟高于了父亲一生的收益。光说他死后赠与自己同***人的收藏画作,拍卖就得了一亿美元。
@赖特一心沉迷于流水别墅的设计,也曾一度想要在流水别墅外面淡黄色的钢筋混凝土外面贴金箔。。。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个想法一提出就被考夫曼直接毙掉。倒不是因为考夫曼本人的建筑审美水平有多高,主要是当年美国尚且还处于大萧条的阴影,要是自己别墅外面镀着金,那些被减薪的职工怕是要找自己拼命的。
@一人提问,是否流水别墅风水不好,不宜居住,小考夫曼实在住不下去才把它捐出去的。林鹤老师解释说,这是好几个问题。先是风水,中国建筑教育现在完全遵守着西方的游戏规则,高等院校都舍弃了风水的研究,只有天大貌似还在搞;关于不好用,林老师认为建筑学生膜拜的大师名作肯定都是在一些方面有所牺牲的,就像巴黎时装周的时装,根本不能穿上街,但是作为艺术品就是要这么极端这么妖冶,即使不好用也影响巨大。而且作为逢年过节才去住上两天的地方,潮点吵点也就那样了吧;至于小考夫曼为何舍弃了这栋住宅,倒不是因为对它没感情,实际上他在捐出之后还常回这里住,在这里办过一些社交活动,甚至参与改变陈设,比如书架上换几本新书啥的。他舍弃了这个房子主要是因为交通不方便了。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在MOMA做策展人,主要生活都在纽约展开,从纽约到别墅有一条铁路,不是重要线路,后来美国铁路局直接取消了这条铁路,回去很不方便,于是小考夫曼直接做出捐赠的姿态,实际上还在享受这栋别墅,只是把养护的工作丢给了别人。我不禁不厚道的想,反正他死了之后考夫曼家族也就消失了。。。木有子嗣可传家产,不捐了还能咋整捏。。。
@流水别墅之所以能达到这个地位,在当年是操作媒体的结果。考夫曼作为一个商人,花钱花精力必有所图,他巴望着要靠这栋住宅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公司的知名度。于是他利用自己和报业老板的私交,对流水别墅进行了轰炸式的宣传,在当年,这房子,全美国人都知道。书中写,从现代建筑出现以来,这么多年,只有一栋建筑的宣传力度可以媲美流水别墅,就是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当然,这两座建筑也确实有料,所以得到了大家的热爱。美国一直以来倾向于全盘接受欧洲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再加上大萧条时期人心惶惶,这时一个充满美国本土特色元素的建筑杰作出现,使美国人民十分兴奋,时代背景下它的成功也是必然的。
@有人问起,为什么中国建筑没有这么优秀的。林老师答,中国的建筑教育一直在遵照欧美的游戏规则,一共才五千米的赛程,人家都泡了三千米我们才起跑,落后是必然的。但是日本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日本建筑完全用的是西方现代建筑的材料,结构,装饰主题,但是一看就是日本人的房子。要做到这点,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真正的自信。
流水别墅的成功也不止是一个有野心的建筑师和业主的功劳,它后面是美国强大国力的支撑,以及不间断的文化积累。流水别墅建在一个美国文化得到了全面确认的年代。文化是需要积累的,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需要从小就受到周围美的熏陶,可中国这样的环境太缺乏。艺术家需要艺术空气来养着,如果不然,只是十八岁上了大学学习了几年就开始“从事”建筑创作了,就是扯。
@关于中国建筑的现状,两老师表示,很遗憾,现在中国新一代建筑师的实验建筑,并没有什么强势的成功的风格出现。中国的所谓“中国风”建筑,出现于西方后现代建筑时期,实际上还属于前现代主义。西方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相比,一个很重要的操守或伦理,就是真实。真实是现代建筑最初的理论根本,而中国建筑师对外皮贴青砖或大屋顶这种类造假手法不以为意。
林老师说,中国建筑现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建筑生态单调。如果没有重要设计单位作为背景,一个建筑师以私人身份根本没资格也接触不到博物馆之类大项目,只能做办公楼、宾馆等商业项目,必然做不出什么东西来。如果土地所有制政策改变,不同土地上千奇百怪的甲方业主才会请来千奇百怪的建筑师做设计。而现在这个严重体制化的时代背景下,所谓的实验性建筑只有圈内人才能看得到。
@有人问中国文化精神何处去的问题。史建老师答,赖特就从来不会想这个问题。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太聪明了,不像美国人,日本人,一根筋,想问题非常简单。想把东西做的“很中国”,实际上这个想法就已经太功利了。不必想把中国所有的文化问题都想清楚,不必想明白,要对自己的文化底蕴足够自信,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就像明清园林,当年设计者们根本不会想我想在这里表现什么民族精神,是他们凭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后人评价他们,才说有怎样怎样的讲究,做出来很中国。
林鹤老师答,以北京城为例,很多人痛心,如果当年采用了梁陈方案,现在的老北京城会不会就是另一个京都或弗洛伦萨。但是林老师认为北京现在这样挺好的。生活总是向前走,建筑是记载整个时代的,现在北京的生存状态就像它的建筑一样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很多人骂CCTV的大裤衩丑,但这建筑很精辟的表现了北京的心态,如果丑,也是北京现在的心态丑。
之所以总是强调中国特色,是因为心里没有这东西。与其研究什么是中国的,还不如强调创造性,出来的就都是当下的中国特色的。现在最可怕的是,教育正在每一个阶段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文化艺术的进展是急不来的。林老师形容为“攒沙成塔”。美国文化的形成也是几辈人的积累结果。二战后,欧洲极穷,美国极富,于是美国当年整船整船的从欧洲买东西,欧洲很生气觉得都快被美国搬空了。这之后经过几辈人的努力,美国才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拿的出手的文化,有了自信。而中国本来积累就不够,再加上文革一个断层,不是说发展就发展的起来的。这代人就不应该想扬名立万,能在塔上立一粒沙就已经很不错了。
@有人问中国的艺术精神何去何从。林老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根本不存在了。提问人提起中国文化符号时提到了秧歌,林鹤老师说,把小沈阳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说明人民对传统文化毫不了解。二人转本来也不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形式。而且中国艺术精神,是士的生活方式的衍生品,这些字画等被称为器,只是用于寄托一种文人的情怀,本身并不被看重。与其研究中国艺术精神这个细枝末节的东西,还不如直接去研究士的文化。推荐《士与中国精神》。1848年后中国传统文化就已经被打烂了,并不值得那么重提。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53:5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6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