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活着莹莹读《活着》有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53:15
  • 460

昨晚夜里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心里很压抑,一时接受不了里面的人一个个的死去。这种感觉就像在海水里呆久了般窒息。

闭着眼睛躺在床上,我一度怀疑余华的意图,他是怎样把自己的心和灵魂抽离在外漠然的让他笔下的人一个个走向死亡的呢?我在想,他是想让我们看清这个悲惨的世界呢?还是给我们一种面对生命的态度?还是给苦难的灵魂找到一条救赎之路呢?

看到有庆死了,抽血抽死了,心里充满了愤恨,那是把人当人看吗!他就像一株没有防卫能力的小草任人蹂躏,一个雀跃跳动的鲜活生命永远消失了。我甚至有点厌恶余华对人物命运如此轻率地安排。难怪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有庆死了,上帝又收回了这个事实。这个世界苦难是普遍存在的,可是,有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个世界的幸福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这些安排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

富贵把他爹气死了,后来他娘病重而逝,儿子被活活的抽血抽死,女儿难产而死,白发人把黑发人一个个送走了。家珍死了,二喜死了,最后整个家族唯一的希望苦根吃豆撑死了,在这样一部叫“活着”的书里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一个老头和一头老牛。这是对读者接受能力的考验。福贵也遇到了他人生绝境,绝境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平静,他安慰自己,是自己亲手把他们下葬的,人风光也就那么一阵子,还是平常点踏实过比较好。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后他释然了,与其悲悲戚戚的活着不如接受它甚至乐观的对待吧!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生之中。顿悟了之后,就能坦然接受,生命的过程就跟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秋季收成一样寻常了。

《相约星期二》中莫里老人在活着的最后阶段明白了人最困难的事就是跟生活讲和,临死前说了一句话:如果早就知道面对死亡都可以如此平静,还有什么苦难是接受不了的呢。中国的古话里讲“好死不如赖活着”,余华也说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非活着之外的其他意义。

电影《活着》里最后活着的是福贵和苦根,还给人留了点希望,书里就没有这么善意了,让人绝望,我一直跟自己说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是解放前后到文革前后,不会再有那样的苦难。那么,在现在的时代里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面对人生的态度,给苦难的灵魂找到救赎的道路吧。当生活用苦难把人的身体禁锢住了,只好往内心走去,用思想做脚,思想能达到的深度也就是生命能企及的深度。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的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