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负笈海外的不易》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52:59
  • 67

当我四处找林毓生的书时,《殷林书信录》再版了,我可谓正逢其时。师徒俩谈的学问,自有学者研究。我从林的信里,看到了他于海外求学的不易。他能幸运问教于海耶克门下,是让人艳羡的事。可他求学所忍受的艰辛,也让常人难以想象。

在来美后最初的信里,林在信里说:“这半年心酸的生活,总算苦出了头(曾先后做过侍者,洗碗工,扫院子工,吊在三楼上的擦窗子工)。”(1961年4月3日信)

如今要是哪个在读的大学生、研究生吊在楼上做擦窗工,可能迅速成为媒体热炒的新闻。林为了求学,能甘愿忍受如此的辛苦,我只能深表叹服。

不久后的一份信里,他又说:“您让我代订的杂志,到我月底拿到钱以后(奖学金的钱被两个朋友临时借去了),一定寄支票发挂号信到荷兰订……”(1961年11月7日信)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我觉得,看到林毓生先生早年留美时的种种窘迫之境,对于我自己而言,若能激起一些奋斗的动力,实在比读懂他的“创造性转化”更有意义。

还有一段:“今天是圣诞前夕,宿舍同学都已回家过节……窗外一片银色世界……街上车子、行人都稀少了,想必都在家围绕着火炉谈笑之中,自己一个人形单影只,实在非常寂寞。”(1961年12月24日信)这样的寂寞之境下,锻炼出了一个学人。

谈学术价值,书中最重要的恐怕是下述两信:一为1967年12月23日林给殷的信,详细谈了自己对思想史研究的看法,同时介绍了自己博士论文撰写的思路。另一为1968年5月9日殷给林的信,殷谈了很多他对史学研究的看法,谈了历史研究与科学方法的关系等等,个人觉得是他晚年很重要的一部分思考。

全书很温暖,又有些凄凉。从1960年林去美,《自由中国》案发,殷渐入绝境,书中两人书信往还渐多。到1969年,即殷海光在世的最后一年,林在信中几乎每次都要谈到自己的博士论文,可等到林的论文完成,殷已去了另一个世界,林毓生1969年8月14日的那封信,再也无人回复,全书戛然而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