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说过很多次
第一次听到《青花瓷》是在第三极
07年的11月傍晚,整个5层都弥漫着那般哀婉的调调
昨天,又是第三极,看到这本书
恩,大四开始就如此
无聊的周末就会去第三极晃晃
我喜欢那些临窗的大藤椅
侧眼的空隙就看得到中关村造型独特的建筑和北大红色的反曲面大屋顶
我的意思是,除了看书,还适合遐想
那个11月,我就趴在临街的大玻璃上
思绪万千,由吴争想到自己,由爷爷的山水画想到至今一直向往的江南
关于吴争的那篇《青花瓷》,是至今唯一一次写出了自己满意的文字
关于《青花瓷》的感触
关于顶楼那个一个人的冬天
关于吴争和老狐狸,还有我自己
那么多那么多
至今依然心有余悸
去年的9月
当我抱着没有中文输入法的电脑听着新歌《兰亭序》时
小狼极夸张地扔给我3个闪屏
然后跟了句:包子,关于《兰亭序》有没有写什么啊?该写点了吧
当三个月后我依然没写出来时
小狼又狠狠地来了句:包子你别才尽了哎~
呵呵,我从来不会担心所谓的“才尽”
从没有过的东西是不会担心丢失掉的
文字的记录只是为了记录,为了那些曾出现过的痕迹
谢老师说过:现在有记录,以后会很感激
方先生直白地说出那些唯美婉约的文字是在怎样的状态下一点一点雕琢而成
我再一次相信一点:美的东西,在美得有价值之前,都是经历过脱胎换骨的蜕变
《青花瓷》歌词的诞生,原来是那么痛苦反复而缜密的过程
难怪会那么动人,听几次就出现几次愈深的感触
我在想,如果是在很久以前的那个时代
难说会不会出现在现在的教科书中
其实,柳永,也是发迹于市井,见闻于白丁而已
只是千年之后,彼时的俗文化迁境风雅,艳曲作者便得已扬名
当流行乐成为此时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中国风或已日趋具体时
谁知道会不会在某时之后“方文山”会比“周杰伦”更响亮
要知道,文章总是比乐章更容易保存和流传
昨晚,从苏州街到管庄的一路
这本书已经看得差不多
不过这本书适合反复研读的
方先生很大方,关于创作,他没有一句“想到就写了”打马虎眼
他很详尽地描述了创作的准备,过程和心态
很有启发性,我会好好研读
恩,其实我也想过
反正是要记录
为何不记录得更精彩呢
呵呵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51:5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