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高迪的房子《12世纪的解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2:51:47
  • 61

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 1852-1926)西班牙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以奇异而绮丽的建筑风格而著称。从某一程度说,他设计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气质。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领域,可以这样说:高迪的确打开了一扇门,但随即又关上了。“未来的建筑将会像高迪的作品一样,轻软而放松”——达利如是说。

12世纪的解读

■书评 □张燕来

安东尼·高迪风格鲜明、奇异变幻的建筑成为加泰罗尼亚地区和巴塞罗那城市的重要景观,早就不是新鲜事。去年,适逢高迪诞辰150周年,西班牙和欧洲范围内都举办了各种规模的高迪纪念展和回顾展,而《高迪的房子》则是国内出版的为数不多的关于高迪的著作。

从建筑史的角度看,高迪可说是从他自己所营造的“城墙”里爬出。到目前为止,其个人式奇特的建筑设计方式,尚无一人可比。虽然他也吸收各种建筑的精华,如哥特、伊斯兰教、新艺术等,但他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将他们改造成为奇异无比的建筑结构和造型。

高迪的一生真可谓传奇之至:出身卑微、经历坎坷、作品备受争议。在世时,无论现代主义、学院派人士还是实用派人士,无不批判高迪建筑理念的不切实际,高迪本人也更多地被看成是雕塑家而非建筑师,当然,还有像迷一样的没有完全建成的米拉公寓和今天仍在建造的巴塞罗那圣家堂。去世后,高迪慢慢为建筑界重新认识,以至于梵蒂冈应他的追随者之请求,册封他为圣徒。在这一点上同样来自西班牙的达利可谓高迪的知音,达利声称,“未来的建筑将会像高迪的作品一样,轻软而放松”,而高迪的作品也恰恰理想地验证了达利派的信条,即独创性总免不了与好品位格格不入,至少也有悖于当时流行的好品位的概念。正如《高迪的房子》中所描述的那样,“对工作的热忱有时反而会使蓝图无法顺利完成,令高迪心灰意冷。”

分析高迪的建筑设计手法,至少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有哪一位建筑师完全依赖绝对精度的手工艺技巧,彻底站在包豪斯所倡导的批量生产和标准化的对立面,那一定是高迪。高迪坚信,每一个独立的建筑元素都可以更符合逻辑、更有表情、更丰满、更具有装饰效果,并少一点平庸。高迪因此永远是打破常规的:他将建筑表面塑造得像波浪起伏的薄膜,然后薄膜又被图腾的暗示突然打断(米拉公寓);他将空间作为迷宫,甚至腐蚀成自然的形状(格尔公园中梦幻般的形状及多立克柱子鼓胀的“腹部”);他使用陶片、珐琅和马赛克拼嵌成古怪的抽象拼贴画,这一切所造成的许多疑问,至今无人能够解答。

同时,高迪的建筑又是充满着矛盾的。高迪的作品以一种建筑上的恣意放纵,令折衷主义中蕴藏的可能性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对高迪而言,自相矛盾是惟一正式的规则:精巧的技能与所用材料(马赛克、彩陶)的矛盾,结构的创新也以自相矛盾为结束。米拉公寓纤细的铁柱支撑着石柱,里面是不承重的,就像后来的幕墙一样,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厚重的石块组成的,里面隐藏着生锈的金属结构。难怪根据这个里面的结构,有人甚至说高迪已经揣测到钢筋混凝土即将问世。所有的东西都在忘我的激情中被矛盾驱赶到一起,失去控制的活力贴附在双曲线的静力结构框架之上,只有高迪才能将这些疯狂的形式结合起来。

高迪对整个设计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勒·柯布西埃很早就被圣家堂广场上学校的棚屋深深吸引,认为它的几何造型和建造方式纯属天才所为,柯布西埃当属于当时能够超越流行时尚认识到高迪成就的少数人。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则一直对高迪推崇备至,从其弗兰克·盖里毕尔巴鄂台根海姆博物馆以来的一系列作品中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高迪的影子。还有,高迪派家具对卡洛·莫里诺、维科·马吉斯特雷蒂,或是罗斯·拉夫格罗芙设计的椅子无不有着重要影响,类似的还有埃利萨·佩雷蒂设计的珠宝。

《高迪的房子》一书作者徐芬兰女士为巴塞罗那大学美术史博士,对西班牙现代艺术有着深厚研究,曾参与策划1998年台湾历史博物馆举行的“高迪在台北——高迪建筑艺术展”。正因为作者独特的背景,《高迪的房子》一书由详尽的史料和精彩的图片组成,配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感性的文字,可谓一本饶有趣味的高迪作品集的21世纪读本。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和高迪作品风格的演变过程,分为早期作品——东方风格、新哥特主义及现代主义风格作品、自然主义作品。没有执行的设计图(纽约饭店)等四个章节,对高迪不同时期的19幢著名建筑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尤其值得留意的是,作者非常注重对高迪生活和建筑作品中细节的描写,真是应了密斯·凡德罗的那句话“上帝在于细部中”。你可以知道高迪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件作品是今天仍位于巴塞罗那皇家广场上的六臂街灯。高迪也并非只强调形式而忽视功能的建筑师,在他早期的科米业随性屋中就十分关注建筑的背阳与采光的问题。1880年代为格尔公爵设计住宅时,高迪已开始做到建筑与家具的一体化设计,并从当时比利时、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中汲取灵感,辅以自我的理念诠释,创造了“高迪式的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格尔公园的长椅时,高迪曾经叫一位裸男坐在椅子上试试看是否适合人坐,细心、专业之处令人敬佩。巴略特之家整座建筑的灵感,则干脆直接来自加泰罗尼亚“乔治屠龙”的故事——屋顶边缘弯曲的造型象征一条龙脊,上方的立体十字架却正如一把剑插在龙脊上。米拉之家则似乎是一座步步玄机的建筑,罗马面具的烟囱、贝壳性的楼梯间、香菇般的通风口,简直就是一台化妆舞会!当然还有那句让高迪终身甘于金钱现状的话:“高贵即是贫穷的姐妹,但并不是将贫穷和悲哀混淆在一起”,让高迪甚至自己掏腰包来建造世界建筑史上的巨作——圣家堂。

在作者的笔下,高迪是天真的、孩子气的,有时甚至近乎无赖和疯狂:格尔公园台阶上的五彩蜥蜴不就是对后花园里、假山上、池塘底随处可见的小东西天真的美化吗?科洛尼亚小教堂的彩绘玻璃干脆就是小孩涂鸦的图案,高迪曾为了表现耶稣基督进入耶路撒冷而做了一头小驴的模子。他就是这样,只有他那惊世骇俗的独创力能够拯救他,免受那些令人费解的疯狂念头的危害。高迪又是自然和纯朴的:他在其建筑理论成熟时期开始迷恋自然,强调自然美并不是刻意的美,而是具有效用的、使用的美。格尔公园百柱厅上方洗衣女像柱的造型则表达了他向所有工人的敬意。虽然高迪成天都跟百万富翁业主在一起,但他永远埋头苦干,永远本分做人,以致1926年被电缆车撞死时,竟没人认出他就是伟大的建筑师高迪,因为他就是那一副永远不变的“乞丐样子”,真是纯朴简单得可爱又令人伤感啊!

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目睹了对高迪的冷落、怀疑到推崇甚至过度神化的变化,但高迪永远是惟一的,高迪一直在寻找解决建筑理想与现实世界矛盾的答案。其实高迪存在的意义在这一点上的历史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他创作上的主观意识。因为,在他之后,很多乌托邦艺术家不约而同地把民族根源和文化付之一炬、化为灰烬。而在具体的建筑设计领域,可以这样说,高迪的确曾开辟了一条新的大道,但随即他又永久地关闭了它。

(转自《图书商报·书评周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