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讲完《咬文嚼字》回家后所记,算是在想象里和朱光潜先生捣点小乱^ ^此文应是收录于美学文集第2卷,豆瓣里1、3、4都有,独独缺了2)
此文娓娓而谈,实乃诗词鉴赏入门必读,可关于“推敲”,他的结论未必错,但是导出结论的方法是危险的。
1、第一,他没有引用贾岛原作,而是取诗话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再转引《刘公嘉话》的说法。逸事掌故类诗话的可信程度,不过等同于小说。这则记载,并不牢靠,只是后代“推敲”已成典故,大家也就都“推敲”了,此诗集评,几乎都在“推敲”上转圈。
2、第二,作为治诗学者,他本应有这样警觉,事实上后文他都指出,古典诗歌以含蓄为美,有“直指”(字面意义)与“联想”(能指,深层意义)之别。故而断章取义是相当危险的,诗句必须放到整首诗完整的意境里才能较好解读。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末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如果仅从字面“浮云”“蔽日”“长安”,不过是登高望远,而知道“浮云蔽日”的联想意义后,始能推测深层含义,但是,这还不够,必须把放到整首诗里面,和“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芳草”“晋代衣冠”等联系在一起,才能完整解读怀才不遇与抚今追昔、忧虑时局糅合在一起的愁思为何。
朱光潜先生既然摘引第三手资料,自然干脆忽略了贾岛原作,只从这两句一路“推敲”去了。
3、回到原诗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从诗题到整首诗意境看去,都应该是诗人去寻访朋友,又定后约。李凝平生资料查找不到,但从诗中体味,应该是个“隐者”。而“僧”是谁呢?嗯,别忘了,贾岛曾经出家为僧。
好了,朱光潜先生不看全诗,不管作者,从那两句开始,从“僧”的字面,直接推导出了“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接下来的那一串推论,就变得好听但可疑了——李凝固然也可能是“僧”,“幽居”固然也可能是寺。但僧并非天然是李凝,寺也并非天然可以取代幽居。
既然“僧”并不一定是“归寺”,回他自己的僧房,顺手“推”门,那么顺着整首诗最可能的含义联想下去——你到朋友家,是推,还是敲呢?敲吧!
不,还没完,这不单是“自己家”和“朋友家”的问题,还有一个交情深浅的问题。从诗中描述来看,贾岛和李凝已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的至交了。到这样的朋友家里去,你是推,还是敲?
所以,“推”“敲”的传说,我尤认为不可靠,最后回到朱光潜的结论上了:是推是敲,贾岛心里最清楚:)
4、好吧,好吧,我再承认朱光潜先生此前说的没有错,顺着他的思路想下去,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不,还有问题。他说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敲”门比“推”门的发出的声音更响亮,这也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夜深人寄时推开柴扉轧轧作响,与“敲”谁更“调和”?
好吧,再次顺着他的思路,承认这一条结论,“敲”的声响大于“推”,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不行,还是不行。“敲”的声音大,就一定打破岑寂,平添搅扰了吗?
这并不难回答。静固然可以用来写静,动就不能用来写静了吗?想想《若耶溪》千古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2:51:0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6319.html